崇正主变——叶燮的文学变化发展观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mory_pri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燮是我国清朝康熙初年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在他的《原诗》和其他的一些理论文章中,叶燮批判了明清诗坛上出现的各种错误的文学主张,建立了以崇正主变为中心的文学变化发展观。本文主要阐述的就是叶燮的文学变化发展观。全文公分为正文和结语两个部分,正文部分又分为三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叶燮对明清诗坛上出现的各种错误的文学主张的批判。这些诗派主要包括有复古倾向的前后七子、云间派、西冷派和主张抒写性灵而忽视儒家诗教传统的公安、竟陵派,还有以汪琬为代表的吴中诗派。在此基础上来说明“变而不失正”的文学变化观。  第二章阐述诗歌的变化和传统儒家诗教传统的关系。这一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即诗言志,温柔敦厚,诗歌的变化和社会、政治的关系。本章主要想证明叶燮的变化观是建立在传统的儒家诗教传统的基础之上。  第三章通过《原诗》中的主要诗学观点来说明诗歌的发展变化,分为三节。第一节是胸襟、匠心、面目、变化,第二节是理事情,第三节是才胆识力。  第一节叶燮认为一个诗人要创作出有变化的作品首先要有自己的胸襟和匠心,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有独特的面目,并且同一个诗人的作品也不能千篇一律,而应该有所变化。  第二节他从自然界的理事情讲到虚名和定位,又从虚名和定位推导出诗歌创作的死法和活法,由死法和活法理论阐述诗歌的变化,以此说明诗歌变化的不可言说。  第三节从才胆识力四个方面来说明诗歌的变化。  结语部分叶燮从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进一步说明崇正主变的文学变化发展观。他认为,三百篇到宋朝的诗歌是变化发展的,宋朝以后诗歌创作的衰落并不能说明诗歌是不发展的,他对诗歌的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在我国诗歌理论总结的清代,叶燮以崇正主变为基础,从理论高度系统的阐述文学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文论史家们从文学理论史的角度给他们很高的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其他文献
本文对六十年代初历史短篇小说活跃情况进行了研究。文章从时代背景、文艺政策的调整、作家的主体选择和中国文人传统的承继等几方面,分析了历史小说创作活跃于60年代初的
骚体文学从战国时代产生开始,.经由汉魏六朝而发展到唐代,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基本走向是原初骚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愤世嫉俗精神的淡化,形式上则倾向于短小和
上海一直是中国纪录片的重镇,而《纪录片编辑室》是上海纪录片的代表。在《纪录片编辑室》里,诞生了中国纪录片历史上重要的一批作品,也演化出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美学的一个流派,更
该文试图对现代文学中的复仇母题予以一种整体性的观照.该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现代文学母复仇母题的简明溯源.第二部分是对鲁迅在复仇母题上独特创造的解读与阐释.他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