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单中心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yehan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脑卒中发生排行第三的危险因素,颅内动脉瘤多数发生在40-60岁人群,发病率约3%,自然破裂率大约1-2%,并且急性期死亡率可达50%,早期干预治疗可以显着改善患者的预后。2015年欧洲国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试验组织的一项研究充分证实了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通过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的方法的治疗是安全性的及有效性的,并且血管内治疗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已成为主流治疗方法。关于这个有很多争议,先前的一些研究报道称,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会增加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也有一些研究报道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通过支架辅助弹簧圈的治疗是一种安全和可行的方式。目前国内支架辅助栓塞急性期破裂宽颈颅内动脉瘤相关研究较少,并且没有明确的指南支架辅助栓塞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收集珠江医院神经脑血管外科在过去五年中颅内动脉瘤通过支架辅助栓塞弹簧圈的治疗患者,并且分未破裂组和破裂组,通过了解并发症和随访情况,评估破裂组和未破裂组之间的并发症和复发率的差异,评估本研究治疗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报道如下。目的:探索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通过支架辅助栓塞弹簧圈的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珠江医院脑血管外科自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颅内宽颈动脉瘤通过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的患者249例(301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然后分为破裂组(SAC/RIA)(114例)和未破裂组(SAC/UIA)(135例),比较和分析破裂组与非破裂组之间患者基线信息的差异,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发症以及术中和术后血管内血栓形成并发症,死亡率和复发率差异以及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RS)用于评估患者的术后情况,并比较相关因素,涵盖了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住院时的mRS评分,动脉瘤大小,动脉瘤位置,动脉瘤是否多发,治疗时间和栓塞程度。影响临床预后和复发的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和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急性期破裂宽颈颅内动脉瘤组与未破裂宽颈颅内动脉瘤组之间,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比破裂组组比未破裂组(10.5%vs 6.6%),而破裂组组和未破裂组组之间没有差异(P=0.28)。在Logistic多因素分析中,高血压患者(OR,3.85;95%CI,1.18-12.55 P=0.03),大于10 mm的动脉瘤之间存在显着差异(OR,11.2;95%CI,0.63-38.36 P=0.002)是围手术期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211例患者(84.7%)接受了血管造影随访,中位时间为7个月(1-52个月)。SAC/RIA组和SAC/UIA组之间发生的动脉瘤复发率相当(9.6%比12.8%,χ2值,P=0.55)。在Logistic多因素分析中,大于l0 mm的动脉瘤患者的动脉瘤复发率差异显着(OR,9.47;95%CI,0.96-93.20;P<0.001),以及Raymond Ⅲ级动脉瘤闭塞(OR,51.34;95%CI,4.26--619.07;P=0.002),Raymond Ⅱ级动脉瘤闭塞(OR,14.94;95%CI,4.03-55.43;P<0.001)是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随访复发率无明显差异,表明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通过支架辅助栓塞弹簧圈的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患者患有高血压,动脉瘤大小为10毫米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动脉瘤大于10毫米且动脉瘤栓塞不完全的患者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一、研究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s)动员和采集对供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评估现行方案的安全性;二、探讨PBSCs动员、采集前后供者凝血的状态与血液成分的相关性;三:探讨PBSCs动员、采集前后出凝血不良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纳入2018年10月-2020年12月在珠江医院行PBSCs动员和采集的供者41名,其中健康供者34名,自体供者7名,经G-CSF动员,于PBSCs采集前后行TEG与血常
目的:分析电生理监测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桥小脑角(CPA)区神经鞘瘤和非神经鞘瘤在短期并发症与远期面神经功能、后遗症及生存质量之间的差异。探讨术后常见神经并发症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CPA区良性肿瘤患者手术预后提供临床证据支持。方法:单中心回顾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CPA区良性肿瘤病例,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ouse&Brackmann量表和Kamofsky量表
背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疾病,同时也是我们临床工作中遇到患者视力丧失和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患者可能会永久性丧失视力。国内部分地区有相似的研究,但近年来暂无关于广东省内及佛山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流行病学特点相关调查。长期以来,已有很多学者做了术后相关因素的研究,但很多患者术后预后仍然不佳,相当一部分患者最佳矫正视力难以提高。所以有必要进行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流行病
第一部分颅内外动脉支架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背景和目的:支架植入术已经成为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支架植入术的其中一个重要远期并发症一一支架内再狭窄的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有关探讨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的研究尚不多见或者互相矛盾。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和非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病历资料和检验数据,探讨影响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收集2016年6月至20
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涉及到多种运动及非运动症状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症状的存在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于帕金森病伴随症状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但当患者药物疗效明显减退并且出现严重的药物相关并发症时,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患者可选择的一种治疗方案。脑深部电刺激术的发展为直接获得脑深部核团电信号提供了
目的脑卒中是目前导致我国人口死亡及残疾的主要病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不断增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中缺血性脑卒中较为多发。近年来研究发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细胞焦亡有关。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具体的保护机理比较复杂,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以细胞焦亡关键基因Caspase-1为切入点,研究电针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理,为临床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进一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目的1.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2.分析2种NF-κB因子(p65和c-Rel)在新生大鼠HIBD模型及使用G-CSF干预后的变化情况,探讨NF-κB信号通路在G-CSF对HIBD的神经保护效应中所起到的作用。方法将54只7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氧缺血脑损伤组(HIBD组)及G-CSF治疗组(G
研究背景住院预约是改善医疗服务的重要举措,可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但随着住院预约服务的推进,失约现象日渐凸显。患者失约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医疗资源浪费,还会严重影响社会诚信体系。加强对住院预约患者管理,预估患者就医行为意向,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能有效减少患者失约。证据表明,计划行为理论和自我调节常识模型能科学分析行为意向,据此推测:通过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和自我调节常识模型构建住院预约患者就医
第一部分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核心基因和 microRNAs目的基于GEO数据库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和microRNAs,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预测NEC进展过程中的核心基因与分子机制,探索NEC潜在的治疗靶点,为开展后续基础实验与临床研究打下基础。方法从GEO2R在线分析网站获取NEC肠道样本及非炎性疾病患儿肠道组织mRNA和microRNA 数据,以获取差
目的:根据国内外指南推荐,新辅助放化疗是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方法,而对于评估可切除的寡转移直肠癌,也建议在全身化疗基础上行原发灶放疗并考虑择期或同期切除。然而,对于微小或难以通过病理明确的寡转移,普通影像学检查并不能够完全鉴别。在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方面,肿瘤标志物等临床指标预测肿瘤反应的特异性较差,现有的免疫评分也因为组织结构的破坏而并不适用于接受过放疗的直肠癌患者。近年来,基于外周血免疫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