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动句(Middle Construction)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其特殊的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探讨。自从杰朴森(Jerperson)发现了英语语言中存在的这种特殊现象并命名为“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active-passive)以来,语言学家对它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汉语也毫不例外,同样存在这种语言现象,即汉语中动句(Chinese Middle Construction)。汉语中动句作为中动句的一种,其独特的句法和语义特征亦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深入研究,如:曹宏(2004)(2005)、何文忠(2005)(2007)、纪小凌(2006)、戴婷婷(2008)、余光武、司惠文(2008)等。还有很多学者对汉语中动句的生成进行了研究,如高兴刚(2000)、戴曼纯(2001)(2003)、韩景泉(2004)、周晓岩、高腾(2007)、李卉(2007)、南潮(2009)、朱乐红(2011)等,但他们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汉语中动句的生成机制上,即是词汇生成(lexical generation)还是句法生成(syntactic generation),同时关注汉语中动句的各个组成成分的语义特征。虽然这些讨论焦点一直是各个语言学流派研究的热门话题,但已有文献对于汉语中动句的句法和语义特征的描述却不够全面。故本文秉着语言学研究的“解释充分性”和“描述具体性”原则,将从句法和语义两个方面,对汉语中动句的句法和语义特征进行全面的论述,从而进一步揭示汉语中动句的本质。在对已有文献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尝试着对汉语中动句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汉语中动句是指这样一种句式:由于句式表层主语内部属性,从而能够促使并且引发谓语动词所代表的事件的发生,表层主语在事件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本文对汉语中动句的类别进行了新的分类,能够进一步明晰典型汉语中动句和非典型汉语中动句之间的关系。在汉语中动句的句法研究方面,本文首先界定了汉语中动句隐性主语(implicit argument)的句法地位,得出汉语中动句的隐性主语的句法角色是IMP,而非PRO或者pro,这种观点也和赵运明(2002)的观点一致,并且对隐性主语的赋格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隐性主语基础生成于[spec, vP],由v来核查其空格特征。其次,本文运用“射体和“界标”的凸显关系,结合“弹子球模型”来对汉语中动词的及物性作出分析,得出中动词具有“间及物性”特征。最后,本文在生成语言学中的“语段”理论和“制图理论”的指导下,把典型和非典型的汉语中动句的具体生成过程都用绘图形式展现出来,能够把各类汉语中动句的生成都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下,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汉语中动句的句法生成的观点。在对汉语中动句的语义研究方面,本文根据语言研究的描述性原则,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描述了汉语中动句各个组成部分以及汉语中动句作为一个独立句式的语义特征,从而进一步证明汉语中动句作为汉语中一个独立句式存在的必然性,有利于区别汉语中其他句式。总之,本文从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探讨了汉语中动句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先后论述了汉语中动句的隐性主语的句法地位和语义特征,中动词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各类中动句的句法生成和各成分的语义特征等一系列问题,其研究内容对于深入了解汉语中动句的性质,进一步揭示语言本质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