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克拉通北缘及兴蒙造山带南部古生代增生造山动力学过程的构造变形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zp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板块构造运动学研究显示,斜向板块汇聚比正向汇聚更为普遍,然而地史时期的增生和碰撞造山带中可能保存的板块汇聚运动学特征并未得到普遍揭示。华北克拉通北缘与中亚造山带毗邻,在古生代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弧-陆碰撞和大洋板块俯冲-增生作用过程。尽管前人提出了一系列模型来解释沿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古生代增生演化过程,但对可能记录了构造演化动力学特征的各单元变形研究仍显薄弱,从而妨碍了相关板块汇聚作用运动学与动力学过程的揭示。本文以横跨华北克拉通与兴蒙造山带两个一级构造单元的内蒙古白云鄂博-达茂旗为研究区,通过详细的大比例尺岩性构造填图,辅以卫星影像岩性构造解译,厘定了该区域古生代构造变形期次及其相对序列,查明了各期构造变形的基本样式及其叠加改造方式。基于关键侵入岩体、岩脉或岩床的同位素年代学测试,比较准确地限定了主要变形期(D1,D3,D4)的具体时限,并据此建立了华北克拉通北缘及兴蒙造山带南部区域古生代构造变形序列。将上述构造变形相关序列和变形时间研究结果,与前人有关该区古生代增生造山构造演化过程研究成果进行对比研究,最终建立了研究区古生代期间增生构造演化的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研究取得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总结了纵弯横跨叠加褶皱中根据晚期褶皱枢纽倾伏向和倾伏角参数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定性和定量恢复早期褶皱形态和位态特征的模型与具体方法。该模型可应用于被晚期紧闭褶皱强烈改造的波长较大、波幅较小的早期褶皱构造的识别。2、在白云鄂博群中首次识别出早期区域性NNW向褶皱构造的存在,并重新厘定了该套地层所经受的三期褶皱变形序列:(1)NNW向开阔褶皱;(2)近E-W向紧闭至同斜褶皱及逆冲断裂,叠加于早期NNW向开阔褶皱之上,形成了不同尺度的Mode 1型横跨叠加褶皱样式;(3)NNW向宽缓褶皱。地层时代和地质体接触关系及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前两期褶皱形成于早寒武世之后,早二叠世之前。3、查明了兴蒙造山带南部白乃庙岛弧带下古生界中褶皱变形样式及其变形相对序列。在奥陶纪包尔汗图群中识别一期NWW向紧闭褶皱构造,形成于晚志留世之前。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西别河组中识别有三期褶皱变形:局部发育的早期NW向紧闭褶皱;主期NE向紧闭褶皱,叠加于早期NW向褶皱之上形成Type 2型“新月形”叠加褶皱样式;晚期NW向宽缓褶皱,使主期褶皱轴面和轴迹发生显著弯曲,呈现为Type 2型叠加褶皱样式。卷入主期褶皱变形的岩床实测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西别河组NE向褶皱变形发生于中二叠世末期(~262 Ma)之后。4、查明了石炭系阿木山组的褶皱变形几何学样式、变形期次,并确定了主期褶皱形成时代。厘定出两期褶皱:早期为NEE-NE向紧闭褶皱,构成阿木山组主期褶皱构造格架;晚期为NWW-NW向宽缓褶皱,近横跨叠加于早期褶皱之上,并较轻微改造了主期褶皱的平面展布特征。根据卷入早期褶皱变形的岩床实测同位素测年结果,认为早期NEE-NE向褶皱形成于中二叠世末期(~264 Ma)之后。5、厘定了华北克拉通北缘及兴蒙造山带南部的古生代褶皱构造变形序列并讨论了它们与增生造山作用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1)D1期包括白云鄂博群NNW向开阔褶皱及包尔汗图群NW向紧闭褶皱,形成于晚志留世之前,可能与白乃庙岛弧与华北克拉通北部被动陆缘间的左行弧-陆斜向碰撞有关;(2)D2期为西别河组中局部发育的早期NW向紧闭褶皱,形成时间早于晚石炭世,可能暗示先前的左行斜向弧-陆碰撞动力学体制依然在持续;(3)D3期褶皱变形以白云鄂博群近E-W向紧闭-同斜褶皱为代表,形成于早二叠世之前,可能是古亚洲洋板块向拼合的白乃庙岛弧与华北克拉通之下正向俯冲作用的产物;(4)D4期褶皱包括白乃庙岛弧带西别河组NE向褶皱和阿木山组NEE-NE向褶皱,它们形成于中二叠世末期之后,早三叠世之前,可能是残余古亚洲洋最终关闭和蒙古微陆块与华北克拉通北缘右行陆-陆碰撞的结果。6、变形研究显示,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古生代增生造山作用期间,曾经发生由左行斜向汇聚、经正向汇聚到右行斜向汇聚的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体制转换。
其他文献
青藏高原内部发育的多条近南北向裂谷,是高原内部现今最为显著的活动构造,代表了高原演化的最新阶段。亚东-古露裂谷是青藏高原南部发育规模最大的南北向裂谷,构造活动十分强烈,本文以其南段-亚东裂谷作为研究对象,对裂谷进行了详细的地貌学、几何学、运动学和年代学研究,探讨了裂谷的形成机制及动力学背景。几何学研究显示亚东裂谷的边界断裂倾角为50°-70°,属高角度正断裂,详细野外调查和大比例尺填图显示,亚东裂
以土壤肥力、土壤环境调查评价为基础,综合大气质量、灌溉水质量和农产品品质与安全性评价结果,开展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得出以下结论:1、参照北京市耕地地力分等定级技术规程和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对土壤养分丰缺程度进行评价表明,全氮含量水平为较缺乏和缺乏,磷含量水平以中等、较丰富和丰富为主,全钾含量水平几乎全部为丰富和很丰富;有机质含量水平中等;土壤综合养分以三级水平为主。
中生代羌塘盆地记录了从晚三叠世到早白垩世的沉积地层。早—中侏罗世是羌塘盆地的一段重要的演化时期,不仅在于中下侏罗统的地层记录了羌塘盆地的性质和演化,而且这一阶段还是中特提斯洋的快速扩张阶段,该段演化历史被记录在北羌塘坳陷的沉积地层中。在北羌塘盆地中部实施的羌塘盆地第一口科学钻井——羌科1井,获得了从上三叠统到中上侏罗统连续的地层记录,为研究羌塘盆地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盆地沉积演化、油气地质等问题提供
云南思茅盆地是典型的红层广布的沉积盆地,地层富水性差,却有较多泉水(包括温泉、咸泉、盐泉)出露,其中部分泉水具有较大流量(>10 L/s),个别矿化度较高(10 g/L)的泉水沉积钙华。本文对盆地内13个泉水19个水样进行调查分析,采用水化学和同位素方法,探讨泉水的补给来源以及热量和盐分来源,通过研究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和钙华沉积条件揭示地下水循环中的溶滤和沉淀作用,结合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总结不同类
多金属结壳是一种在海底成层生长的水成成因矿产资源,其生长过程记录了构造尺度的古海洋学环境演化史,同时古海洋环境的变迁也控制着其生长条件。本文以区域性适用的Co经验公式结合Os同位素地层学法为基础,参考构造特征、磷酸盐化期次和超微化石年代学等证据,得到了中、西太平洋结壳样品的区域年代框架。综合板块回路模型、板块运移几何法、视极漂移法和热点追踪法的结果,恢复了结壳所在海山的古经纬度,应用板块热沉降曲线
寒武系是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包含四个统(纽芬兰统,第二统,苗岭统和芙蓉统),对应着地球上重大的地质和生物事件。目前寒武纪缺乏高精度、高准确度的地质年代框架阻碍了对这些事件的理解。通过旋回地层学方法在沉积地层中识别米兰科维奇旋回可以为地层序列建立一个连续的高精度时间标尺,还可以根据地层中确定的天文轨道参数周期反演地–月系统演化。本研究对寒武系江山阶的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碓边B剖面和古丈阶
对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现象的预测一直以来都是科学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无论是在当地还是全球范围,自然灾害都严重影响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许多科学家致力于结合自然灾害发生的前兆信号以及其发生的时间和严重程度来为人们提供预警,以期减少自然灾害对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众多研究表明,除地震外其他大部分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可预测性,地震预报的研究大约在半个世纪前就开始了,时至今日,仍然是最具挑战性同时也具有重要
金川岩浆铜镍(铂)硫化物矿床是世界上第三大铜镍(铂)硫化物矿床。金川矿床有着极其高的矿化率(47.8%的岩体体积由矿体组成)和小体积(面积仅为1.34km2),所以其矿床成因一直得到地质学家的关注。目前为止,金川矿床成因模型主要有二种,分别是(1)岩浆通道堆积模型;(2)深部熔离—贯入模型。但是金川铜镍(铂)硫化物矿床的浸染状矿石,网状矿石和块状矿石矿体之间,矿体和围岩的界线都十分截然,局部具有明
东天山地区位于哈萨克斯坦与准噶尔板块的结合部位,北部为准噶尔板块,南部为塔里木板块。其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重要的石油、煤、铀、铁、铜、镍、金等成矿远景区和矿业基地。然而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使该区地表由戈壁沙漠等覆盖造成了与找矿相关的信息弱化。以成秋明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将数学地质方法中的非线性理论引入到矿产资源勘查中,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直接的解决方案。本文在全面系统收集研究区地质、遥感、地球化
随着储能器件向着高性能和微型化方向发展,传统采用的陶瓷材料由于密度大、脆性大、难于加工成型、烧结温度高、击穿场强小等缺点难以满足储能器件发展的需要。因此,采用导电颗粒改性聚合物制备高能量密度电介质材料成为目前研究较多的高能量密度材料之一。膨胀石墨作为一种新型的软质矿物材料,既具有天然石墨的高导电性、耐高温性、耐腐蚀性、自润滑性等优异性能。又因其特殊的膨胀成型工艺和独特的微观组织结构,具备轻质、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