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黑土区侵蚀沟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将对黑土资源保育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抽样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以ArcGIS为平台,分析了黑龙江省侵蚀沟分布特征,探讨了降水特征参数和土地利用对侵蚀沟特征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地貌类型区和侵蚀类型区的侵蚀沟分布特点,以沟壑密度为指标对全省侵蚀沟治理紧迫性进行了等级划分。论文取得了如下主要结论:(1)黑龙江省侵蚀沟的总数量为115516条,发育期侵蚀沟数量远大于稳定期侵蚀沟,其中发育期侵蚀沟数量占沟道总数的86.3%,而稳定期侵蚀沟数量占13.7%。发育期侵蚀沟长度主要分布在100-1000 m区间,而以200-500m最多,其占全省侵蚀沟总数量的49.8%。黑龙江省99.73%的侵蚀沟分布在水力侵蚀区。(2)黑龙江省沟蚀最严重的区域为漫川漫岗区台地。全省侵蚀沟分布明显集中在三个区,第一区以大兴安岭山地北部南段流水侵蚀丘陵区和松嫩冲积平原地区为核心,第二区以小兴安岭及东部山地西侧山前冲积、洪积台地地区为核心,第三区以张广才岭、完达山流水侵蚀中低山丘陵宽谷地区东部及老爷岭、太平岭、熔岩台地低山地区的七台河市、鸡西市为核心。(3)降水特征对侵蚀沟参数特征有重要影响。侵蚀沟割裂度和沟壑面积皆受多年平均汛期降水量的影响。侵蚀沟数量随多年平均最大1h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其随多年平均最大6h和最大24h降水量的变化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总体上平均沟道比降随多年平均最大6h降水量的增加而减小,但侵蚀沟割裂度和沟壑密度则随多年平均最大6h降水量增加而增大。侵蚀沟平均比降、割裂度、沟壑密度与多年平均最大1h降水量呈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侵蚀沟数量、割裂度和沟壑密度皆随多年平均最大3d的变化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4)不同土地利用下的侵蚀沟数量有较大差别,其中农田侵蚀沟占总侵蚀沟数量的72.4%。侵蚀沟平均沟道比降在草地和林地较高,而侵蚀沟割裂度和沟壑密度在农田最大。农田侵蚀沟数量最大但平均沟道长度最小,说明农田侵蚀沟大多处于发育期。(5)以沟壑密度为指标,将侵蚀沟治理紧迫性划分为极紧迫、紧迫、较紧迫和不紧迫四个等级,并以地(市)和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对全省侵蚀沟治理紧迫性进行了等级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