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于1984年开始了土壤系统分类的研究,土壤系统分类是通过诊断土层和诊断土壤特性来分类土壤的定量分类。用于分类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指标反映了气候、水分、养分、质地、土层厚度等土壤性质与背景信息,是土地利用的基础。经过土壤学家近20年的努力,我国的土壤系统分类方案已经基本形成,但还没有相应的土壤调查方法技术研究与之呼应。按照传统土壤调查方法的主要剖面、检查剖面、定界剖面的思想与办法,采用空间内插技术,在研究区的4条调查路线上共挖掘了128个剖面点,通过这些剖面点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确定了研究区的土壤类型并勾绘了土壤类型界线。再用一条检验路线对勾绘的土壤图进行检查,结果表明,在检验路线上设置的20个检查剖面点中,其中19个剖面点与实际情况相符,正确率95%,说明使用内插法进行面向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调查是可行的。再结合土壤景观,可以辅助土壤调查工作者更高效的确定土壤类型、勾绘土壤界线。本文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按照传统土壤调查的主要剖面、检查剖面、定界剖面的思想与办法,采用空间内插技术,应用诊断层、诊断特性的定量化特征,在研究区能够准确找出不同土壤类型的分界点,进而利用土壤与景观的关系可以勾绘出土壤类型界线。2.基于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调查与基于土壤发生分类的土壤调查最大的区别在于所使用的土壤分类系统的不同。土壤发生分类是定性的分类,用于描述土壤特性的是定性化的而非定量的,在野外进行土壤调查时就难以寻找出土壤类型界线;而土壤系统分类是基于诊断层、诊断特性与诊断现象的,而诊断层、诊断特性是定量化的分类,定量化的分类有利于准确找出不同土壤类型间的分界点。3.在研究区通过土壤类型图与土壤景观图叠加分析可知,土壤类型及土壤界线与土壤景观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土壤景观对土壤类型界线的判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土壤调查者可以建立土壤—景观模型,在野外进行土壤调查时可以依据土壤景观初步判断景观单元内的土壤类型及土壤类型界线,土壤景观可以为土壤调查者在野外进行剖面挖掘时设置剖面点位置提供参考。4.在本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总结出基于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调查的剖面挖掘方法与原则,此外还提出了主要剖面、检查剖面、定界剖面的设置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