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乔利《红楼梦》英译研究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sushi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2、1893年,晚清驻华英使亨利·本科拉夫特·乔利(Henry Bencraft Joly)英译的两卷本前56回《红楼梦》依次出版。这是《红楼梦》英译史上第一个单行译本,内容体量丰富,实现了从零星译介到专书翻译的跨越,具有承上启下的里程碑式意义。然而,当前学界对乔利英译《红楼梦》的研究尚不深入,不仅对译文存在若干偏见,甚至对译者乔利其人、译本成书及传播的历史仍有颇多亟待澄清之处。基于此,本文将被学界“漠视”的乔利《红楼梦》英译进行专题考察,在译介学、描述翻译学的基础上,从翻译史学的视角切入,综合运用文献解读法、文本细读法、对比分析法,在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视域中考证史料、归纳译文特征、考察译本传播,以期呈现乔利《红楼梦》英译及其百余年传播的真实面貌。在“绪论”“结论”之外,本文的主体论述部分为五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起、理论基础、研究框架、方法和意义。第一章围绕乔利其人其译的基本史料文献进行阐述。首次借助外交档案手稿、来华外国人回忆录及相关西文文献,勾勒出乔利在远东18年的外交生涯脉络。考证出乔利译本的出版和印刷机构,并进一步确定其所用底本。此外,根据现有史料,对学界关于乔利译本的某些既有观点进行商榷。第二章聚焦乔利的《红楼梦》语言英译。结合乔利作翻译生时的必修教材——《语言自迩集》及其所构建的汉英翻译规范,考察乔利在词汇、句法、雅化语用等方面的语言英译实践,可见乔利的《红楼梦》翻译技法均师承《语言自迩集》,符合十九世纪下半叶英人汉英翻译的基本策略。第三章分析乔利的《红楼梦》传统文化要素英译。通过分析《红楼梦》民俗、宗教、饮食、服饰、中医药等基本文化类型的译文,可见乔利较为良好的文化传译效果得益于他的“深度翻译”策略和技法的综合运用。乔利的《红楼梦》文化英译既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递,又便于英语读者理解接受。第四章考察乔利的《红楼梦》韵文英译。通过《红楼梦》诗歌、曲子词、散曲、辞赋的翻译,论证乔利翻译的成功之处,并参照同时代的其他译文,探究乔利《红楼梦》韵文翻译所具备的格律体维多利亚诗风,符合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语世界主流诗学影响下的汉诗英译规范。第五章探究乔利译本的传播。130年的国际传播历程表明,乔利《红楼梦》译本传播区域广泛、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途径通畅,最终的传播效果良好。传播事实证明,乔利译本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献学意义,还具备显著的学术研究、文学鉴赏与文化传播等多重价值。“结语”部分包括研究内容总结与回顾以及对中国典籍翻译的启示。本文针对学界对乔利译本长期以来形成的评价——译者信息极少、译文繁琐拖沓、质量不佳、后世影响有限——进行了全面的重新研究,推翻了对乔利译本的诸多成见和错误认识,还原其本来的历史面目,揭示其历史和当下意义。本文对《红楼梦》英译史研究是一个有益的补充,也加深了学界对于19世纪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其他文献
重叠词是汉英词汇系统中大多词类都共有的语言形态表征,备受学界重视。汉语如“人人”“看看”“高高”“方方面面”“考虑考虑”“干干净净”等,英语如“zig(-)zag”“diddle-diddle”“criss(-)cross”“mumble-jumble”“teeny-weeny”“go(-)go”等,其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虽有同有异,但汉英之间异远大于同。汉语多表现为完全重叠或同语素叠加,强调事物
学位
《松花笺》是二十世纪早期一部重要的汉诗英译集,由汉学家弗洛伦斯·艾思柯与美国意象派诗人艾米·洛威尔合作翻译而成。译本于1921年在美国首次出版,次年在伦敦面世,1928年译本的法语版又在巴黎亮相。百余年间,译本的重印版本不断出现,足见其魅力。尽管该译本受到了学界关注,但对译本的研究还远不够全面和深入,而且多数研究专注于译本本身,未能从更为广阔的视野分析对译本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本文将首次充分利用译
学位
概念迁移作为迁移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日益得到研究者关注。然而,概念迁移的界定和判断方法仍不完善,许多研究混淆了概念化迁移和概念范畴迁移这两种概念迁移。本研究重新梳理了概念化迁移和概念范畴迁移的区分方法,并基于认知对比分析的思路,以运动事件中的路径和方式/原因要素以及背景要素为例,通过4个实验考察了低、高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运动事件的概念化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并与英、汉本族语者比较,旨在回答两个研究
学位
本论文援引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从《红楼梦》中选取色彩概念隐喻、花卉概念隐喻、绰号概念隐喻三大概念隐喻系统作为研究主题,以国译本、松枝本、伊藤本和新译本这四个日译本为研究对象,采取点面结合的研究思路展开论述。第一章对四个日译本在仿生颜色词上的翻译策略和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和归纳,并从色调和色名两个角度将四个日译本的译词与源语仿生颜色词做了比较和分析,最后,以“银红色”这一家饰色彩概念隐喻个例为
学位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得到较大改善,同时全球性生态问题也日益凸显,世界各国开始从制度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公民意识培养等多方面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不同国家在意识形态、生态现状、国家政策及所处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应对措施及收效上体现出的生态价值观也就有所不同。从个人层面来看,国民只有具备良好生态意识,才能够做出有利于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行为选择,教育在人们意识形成、发展的
学位
伴随着革新开放、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现代化的深入推进,越南的社会结构日益多样化。越南作为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适应社会结构的变迁,如何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在维持执政党领导地位的同时释放多元化社会的活力?这既是越南政界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越南政治研究的重要课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这既需要下放国家权力,激发社会的能力,又要求吸纳各种社会力量,扩大社会对国家
学位
大关本《朝鲜征伐记》成书于近世初期,是在堀本的基础上,借鉴了多种朝鲜军记文献后增补而成的。这是一部描绘壬辰战争全貌的文学作品,作者为大关定祐,是纪州藩藩士、上杉流军学者。其特色在于,采用武士的视角来描绘这场战争,有着鲜明的武士文学的风格。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大关本的考察,阐明这场战争是如何被近世的武士阶层所认知的,同时探究其中所体现的武士的价值观,并试图从“他者”的视角看历史、看中国、看世界。本研究共
学位
近年来,话语标记研究已成为国内外语言学界普遍探讨的一个热点话题。然而,相比之下,目前国内俄语学界的学者对话语标记的研究略显薄弱,相关方面的分析视角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对词结构形式(尤其是语气词)的话语标记单位进行探讨,缺乏宏观系统的考量。同时,国内鲜有学者对话语标记的应用层面,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话语中的应用研究展开深入讨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基于俄罗斯萨拉托夫语言学学派关于话语标记的广义观点
学位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E.高夫曼(E.Goffman)首次探讨机构谈话在机构中的运行以来,机构话语作为话语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学研究“人类中心论”(也称“人本主义”)范式的时代背景之下,逐渐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的重视。随着话语研究领域相关研究成果的不断问世,话语的动态建构观一方面对机构话语研究具有一定启示作用,另一方面也给机构话语的界定带来一定困难。对此学界普遍达成的共识是,机构话语具有
学位
中国外文局成立于1949年,是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国际传播机构,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外文翻译、出版和发行机构。本研究从机构翻译的视角出发,借助冈萨雷斯·努涅斯的翻译政策模型和斯科特的机构概念,通过文献研究、书目统计分析、文本分析、副文本分析,考察了外文局在1949年至2000年间的图书翻译政策及其历时变化,从而探究国家政府机构的翻译活动以及机构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借助冈萨雷斯·努涅斯的翻译政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