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印小学语文教材生态话语比较研究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bbsb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得到较大改善,同时全球性生态问题也日益凸显,世界各国开始从制度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公民意识培养等多方面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不同国家在意识形态、生态现状、国家政策及所处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应对措施及收效上体现出的生态价值观也就有所不同。从个人层面来看,国民只有具备良好生态意识,才能够做出有利于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行为选择,教育在人们意识形成、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更应承担起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责任。然而,当前有关教材价值取向的研究在语言学科教材及自然生态价值取向方面还存在不足,相关研究多关注单一维度,也鲜有对多国教材的生态话语比较研究。有鉴于此,本文以生态语言学为研究视角,以“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为指导思想,以中国部编版小学《语文》、美国Wonders、新加坡My Palsare Here!English以及印度Marigold—Honeysuckle中的自然生态类主课文为语料,以期解决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在中观维度即内容主题层面,四国教材话语在客体及属性议程方面是如何设置的,其生态特征及生态取向有何异同?(2)在微观维度即词汇—语法层面,四国教材是如何通过话语对自然生态进行表征的,其表征方式的生态特征及生态取向有何异同?(3)在宏观维度,四国教材话语的生态特征及生态取向蕴含并向学生传递了何种生态意识,这些生态意识异同与哪些因素相互关联?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遵循生态话语分析“理论—分析—行动”的研究路径:为比较教材内容主题的生态特征及取向,本研究拓展议程设置理论,依据自然生态范畴与生态素养对课文所涉客体及属性进行分类与统计,分析教材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态方面的倾向性、切入点与态度取向;为比较教材话语表征的生态特征及取向,本研究细化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及物性系统与评价系统,借助UAMCorpusTool对语料中小句的过程类型、参与者角色、环境角色以及评价资源进行标注与统计,分析教材话语在表征自然生态时的倾向性、切入点及态度取向;在此基础上揭示四国教材话语蕴含的生态价值观异同,并从自然与社会层面阐释其产生原因,继而为我国建构或完善更有利于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小学语文教材话语提供启示。研究发现,四国教材话语在内容主题与话语表征方面的生态特征与生态取向体现了各国教材传递给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其共性与个性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倾向、关注维度以及态度取向方面。首先,关注倾向包括关注程度与侧重,前者由课文比重、客体多元及交互程度体现,后者由课文客体内部设置情况以及话语表征自然作为经验活动主导者或参与者的分布情况体现,影响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基础架构。共性表现在:四国教材关注、重视自然,且在关注程度上呈现生物高于环境、动物高于植物、地球环境与景观高于宇宙环境的倾向。个性表现在:中国对自然的关注度最高且关注均衡,注重自然对人的影响,但缺乏对地质变化与自然资源的关注;美国对自然的关注度较高,但客体缺乏多元化,且相对注重人对自然的影响;新加坡对自然的关注度最低,但其客体多元化程度较高且关注较为均衡;印度对自然关注度较低,但注重自然对人的影响。其次,关注维度由课文属性设置情况以及话语表征自然主导的经验活动类别的分布情况体现,影响学生认识与思考自然的方式。共性表现在:四国教材课文主要以知识与意识为属性,体现对学生生态知识积累与情感表达的侧重;主要通过自然主导的动作过程体现其在自身生存及与其他要素相互作用中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人与自然在现实世界的联系。个性表现在:相比中、美、新较为侧重通过关系过程表征自然的属性,印度更倾向通过心理过程表征自然传递信息的主动性与直接性,体现了人与自然在心理世界的交流互动。最后,态度取向由课文属性设置情况以及话语对经验意义与评价意义的具体表征情况体现,影响学生对待自然的态度与行为选择。共性表现在:四国均以纯自然生态类课文为主向学生传递具有自然本质属性的自然生态形象,具体塑造为体现自然本身及其内部关系的自然平衡维护者、信息传递者、“加害者”、边缘者形象,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保护对象、受支配者、“产品”形象;且在课文属性及话语表征方面均在整体上呈现生态有益性,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平衡。个性表现在:结合生态性判断,生态有益性程度由强到弱在课文属性层面表现为美、新、中、印,在话语表征层面表现为中、新、美、印。上述异同产生的原因在自然与社会层面均有所体现:四国教材话语在对自然生态关注倾向方面的异同主要受到各国自然地理概况及国家宏观方针政策的影响,在关注维度方面的异同主要受到各国自然观及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在态度取向方面的异同主要受到各国自然观、自然生态现状及国家宏观方针政策的影响。本研究的贡献有以下两点:在理论层面,拓展并整合了适于教材生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丰富了生态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将生态语言学与教育研究相结合,一方面推动了生态语言学学科的融合与发展,另一方面为教育研究注入了新的视角,为教材在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语言学支撑。在实践层面,本研究为我国完善小学语文教材话语提供启示,包括在教材编写层面,建议完善编写原则及要求、合理安排选文、提高课文改写话语的生态有益性;在教材使用层面,建议教师宏观把握课文主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生态;在教材评估层面,建议建构教材生态价值观评估标准并施以有效的评估方法,使教材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落到实处。
其他文献
康拉德生于饱受帝国蹂躏的波兰,成名于疯狂对外殖民的大英帝国。他用其一生见证、体悟帝国与殖民。他既有反思帝国殖民的积极一面,也被牢固地吸附在帝国殖民的漩涡之中。他的小说所刻写的不是帝国就是殖民。本文聚焦康拉德四部著名小说:《“水仙号”的黑水手》、《黑暗的心》、《吉姆爷》和《诺斯托罗莫》,对该四部殖民小说中殖民者身上所呈现的原型化创伤进行研究和批判。本文以弗朗兹·范农的殖民种族观和殖民文化暴力理论以及
学位
在“两化融合”新形势下,安全态势感知是解决工业互联网当前边界不明晰、角色内容多和业务关联复杂的重要手段。平台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业数据采集、工业协议识别、工业资产探测和工业威胁监测。其中的风险预防和检测、关键数据的保护、云平台以及标识解析节点的防护都是其重要的问题。护航工业互联网业务一方面需要汇总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数据,从整体方面掌握网络安全态势;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预警和应急响应流程
期刊
沙特阿拉伯王国是中东地区、伊斯兰世界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国家,由于历史、文化原因,它也一直是受极端主义危害最大的国家之一。“9·11”事件将沙特置于国际舆论的焦点,也掀开了沙特举国同恐怖主义、极端主义作持久斗争的新篇章。后“9·11”时代的沙特采取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去极端化话语和行动,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社会改革理论与实践,沙特国家主流价值观当代重构的动态进程也由此开启。本研究以“9·11”之前就在沙特
学位
建议言语行为是常见的指令性言语行为之一,对听话人的负面面子具有一定威胁性,但对解决问题、维护人际关系起着重要作用。现代汉语建议言语行为研究方兴未艾。不过,对建议言语行为的语言表现形式及言语功能探讨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研究以《编辑部的故事》等六部电视剧中的人物对话为语料来源,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语料中建议言语行为的语言形式及其交际者对语言形式的使用情况展开系统探讨。建
学位
在一个民族的交际系统中,文字与语言是两种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两者既是民族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又是在其影响下形成的产物,体现出民族思维的特有认知方式。同时,文字需要与语言的结构特点相适配,语言与其文字系统之间具有一种优选关系,文字与语言的使用又对民族思维具有固化作用。然而,以往研究多孤立地审视文字或语言,缺少一定的理论视角对两者进行统一解释,对英汉文字与语言结构的关系及其差异更未见较有系统性的阐析。有
学位
乌克兰是一个经历了政治和经济体制转型的国家。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乌克兰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具有独特性。乌克兰独立后,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地位出现了巨大逆转,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尤其是乌克兰族和俄罗斯族之间的历史纠葛由来已久。乌克兰复杂的民族关系和历史渊源决定了语言的复杂性。乌克兰作为一个具有独特历史特征的多民族、多语言国家,民族矛盾与语言冲突长期以来对乌克兰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甚至
学位
重叠词是汉英词汇系统中大多词类都共有的语言形态表征,备受学界重视。汉语如“人人”“看看”“高高”“方方面面”“考虑考虑”“干干净净”等,英语如“zig(-)zag”“diddle-diddle”“criss(-)cross”“mumble-jumble”“teeny-weeny”“go(-)go”等,其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虽有同有异,但汉英之间异远大于同。汉语多表现为完全重叠或同语素叠加,强调事物
学位
《松花笺》是二十世纪早期一部重要的汉诗英译集,由汉学家弗洛伦斯·艾思柯与美国意象派诗人艾米·洛威尔合作翻译而成。译本于1921年在美国首次出版,次年在伦敦面世,1928年译本的法语版又在巴黎亮相。百余年间,译本的重印版本不断出现,足见其魅力。尽管该译本受到了学界关注,但对译本的研究还远不够全面和深入,而且多数研究专注于译本本身,未能从更为广阔的视野分析对译本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本文将首次充分利用译
学位
概念迁移作为迁移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日益得到研究者关注。然而,概念迁移的界定和判断方法仍不完善,许多研究混淆了概念化迁移和概念范畴迁移这两种概念迁移。本研究重新梳理了概念化迁移和概念范畴迁移的区分方法,并基于认知对比分析的思路,以运动事件中的路径和方式/原因要素以及背景要素为例,通过4个实验考察了低、高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运动事件的概念化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并与英、汉本族语者比较,旨在回答两个研究
学位
本论文援引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从《红楼梦》中选取色彩概念隐喻、花卉概念隐喻、绰号概念隐喻三大概念隐喻系统作为研究主题,以国译本、松枝本、伊藤本和新译本这四个日译本为研究对象,采取点面结合的研究思路展开论述。第一章对四个日译本在仿生颜色词上的翻译策略和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和归纳,并从色调和色名两个角度将四个日译本的译词与源语仿生颜色词做了比较和分析,最后,以“银红色”这一家饰色彩概念隐喻个例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