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管增强7075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机械性能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sonp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xxx系铝合金因其具有较高的比强度、较高的比刚度和良好的热加工性能等优点而被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通信及军事等领域。但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性能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此时性能优异的铝基复合材料就派上用场了。7075铝合金作为本次实验所需的基体材料,TiO2@CNTs作为增强体。通过化学镀表面改性的方法在碳纳米管表面包覆一层TiO2颗粒,旨在提高CNTs与Al基体之间的润湿性,使得CNTs能够顺利的加入7075熔体中。再通过球磨混粉与液压的方法制备了Al-TiO2@CNTs中间预制块,在高能超声震动的协助下把Al-TiO2@CNTs中间预制块加入熔融的7075铝合金基体中制备了铸态0.9wt.%7075-TiO2@CNTs复合材料。但是因为熔融铸造制备的复合材料在凝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元素的偏聚而导致材料的强度和硬度降低的趋势,所以对复合材料进行了T6热处理,探究了时效温度和时效时间对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的影响。在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对铸态和T6态复合材料进行了干滑动摩擦磨损测试,分析了材料的磨损率、磨损系数和磨损表面,并探究了材料的磨损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向7075熔体中加入0.9wt.%TiO2@CNTs增强体,在高能超声震动的协助下增强体能够较为均匀的分散于基体中。7075-0.9wt.%TiO2@CNTs复合材料的强度和显微硬度相比于7075基体而言都有较大的提升,铸态复合材料的极限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显微硬度分别为261.79 MPa,201.22MPa,126.02 HV,与7075基体相比分别提高了31.99%、40.93%和32.22%。为了消除铸态复合材料中的元素偏析,进一步优化材料的组织和提高材料的强度和显微硬度,对复合材料进行了T6热处理使得复合材料中沿晶界偏析的第二相元素减少。实验结果表明:经过固溶处理之后复合材料中沿晶界偏析的第二相元素逐渐融入基体中,只有少量高熔点的第二相依然偏聚于晶界处,其中固溶处理起到了固溶强化的作用。固溶处理之后的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极限抗拉强度和显微硬度分别为240.39 MPa、301.13 MPa和142.61 HV,与铸态复合材料相比较分别提升了19.47%、15.02%和13.16%。固溶处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后续的时效处理做准备的,在低温时效的过程中过饱和的固溶体逐渐从α-Al基体中析出,形成尺寸为纳米级的MgZn2强化相,强化相以弥散分布的形式存在于基体中,起到了弥散强化的作用,并且细小的强化相与位移位错相互作用,抑制了位错的运动,位错密度的增加也使得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经过T6热处理之后复合材料的断口上存在许多大小不一的韧窝,此时材料主要是以韧性断裂为主。利用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铸态及T6热处理之后的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其中磨损率和磨损系数等性能被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磨损表面和磨屑的形貌,并分析了摩擦磨损机制。研究结果表明:7075熔体中添加0.9wt.%TiO2@CNTs增强体可以有效的减小材料的磨损率和磨损系数,因为CNTs可作为固体润滑剂覆盖在样品磨损表面,并且减小磨损表面与摩擦副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极大的提高材料的耐磨性能。经过T6热处理之后复合材料的强度和硬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材料的硬度越大则材料的耐磨性能越好。在相同磨损条件下,T6热处理之后的复合材料较铸态复合材料的磨损率相比减少了一个数量级,并且材料的磨损系数也降低了许多,通过SEM分析了磨损表面的形貌可知T6态材料主要是以磨粒磨损为主要磨损机制,与铸态材料的磨屑相比,T6热处理之后的复合材料的磨屑变得非常细小,这也充分说明了T6热处理之后的复合材料拥有较好的耐磨性能。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高温自还原法在空气气氛中合成了一列的Eu2+-Eu3+激励的磷酸盐基质荧光材料。采用热重法(TGA),X射线衍射(XRD),荧光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能谱(SEM-EDS)以及色坐标(CIE)等测试手段对样品的结构和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发现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实现荧光粉发光颜色的调节:一是单掺杂稀土离子,控制Eu3+的掺杂含量结合其自还原产生的Eu2+,通过空间混色
孔洞和异质夹杂材料热弹性问题是夹杂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复合材料的研究深入和广泛应用,具有耐热性的复合材料受到学者的重视。由于材料热膨胀系数的不同,温度差产生的热应力作用导致孔洞/异质夹杂周围的应力分布不均匀,可能引起孔洞/夹杂周围的应力集中,诱发微裂纹。本文基于复变函数理论和级数解表达,对远端均匀应力和非均匀温度场加载作用下含界面层的孔洞边界周围的应力分布情况以及远端热流和远端均匀应力(或夹杂
激光辐照是一种实现材料结构及性能调制的重要手段。当高能量密度的聚焦激光光斑作用于二维材料时,可导致材料发生减薄、相变等多种结构转变过程,其物理性质也会发生相应改变。本论文聚焦于三硫化钛(TiS3)这一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兴二维材料,利用聚焦激光束辐照这一高度可控的作用方式,以拉曼光谱为主要表征手段,结合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电学测量等多种手段,系统研究其对TiS3结构及物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激光辐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都是深受世界各国领导和百姓广泛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长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安全。在发生的诸多食品安全事件中,由食源性病原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对食源性病原菌的检测成为了世界各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重中之重。为了满足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对食源性病原菌快速检测的需求,克服传统检测方法如平板培养法和酶联免疫法等存在的耗时费力、周期长或灵敏度不高等缺点,开发易于操作、灵敏便捷的新型检
氧化硅(SiO2)由于其具有高理论比容量和低放电电位等优点,有希望成为下一代商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是,SiO2内部强Si-O键的存在导致其通常会表现出相对较差的离子电导率和电子电导率。此外,嵌锂时所发生合金化的反应也会带来一定体积膨胀效应。因此,SiO2负极材料想要走向实际生产应用,这些特性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SiO2导电性能差及体积膨胀效应的特性,本文主要从纳米化和复合结构两个角度对Si
镁基复合材料因其比刚度和比模量高的优点,被认为是目前提升镁合金综合力学性能的有效途径。纳米碳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是镁基复合材料有效的增强体,能够显著提升镁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在纳米碳材料增强镁基复合材料中,由于镁/碳之间为非共格界面,使得其界面结合较弱,这严重限制了纳米碳材料增强镁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进一步提升。通过引入“过渡桥梁”调控镁/碳界面的思想,在复合材料中形成镁/“过渡桥梁”/碳的
近年来共价有机框架(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COF)作为新兴的多孔晶体材料吸引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由于具有出色的稳定性、可设计的拓扑结构和均匀的孔径分布等优点,在环境保护、分析等相关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一方面,由于可以通过预先对单体进行设计或对合成后的框架进行后修饰,COF获得丰富的结构组成,从而与特定目标污染物发生有效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其优异的孔径与较大
电荷密度波作为一种典型的载流子集体运动态,对研究强关联电子系统中的物理现象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电荷密度波材料种类的不断丰富,展现出了更多令人期待的性质。本课题主要研究了准一维材料(TaSe4)2I和TaTe4I在低温下电荷密度波态的光电流响应,并通过一系列测试表征了材料内部光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加深了对(TaSe4)2I和TaTe4I中光电耦合机制的理解。首先探究了利用化学气相输运法制备(Ta
甲烷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清洁能源。目前,将甲烷转化为高价值的液体化学品和合成气,例如甲烷的干法重整,甲烷的部分氧化等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由于其独特的非平衡特性,可为甲烷和二氧化碳稳定温室气体分子的活化和重整提供非热平衡和活化环境。本文首先通过全局模型研究了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甲烷干法重整生成高价值的含氧化物和合成气的反应机理。具体地,建立了零维等离子体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
当前,随着信息和物联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外界光、温度、热、力等环境信息的探测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目前对环境信息的探测主要体现在易失性实时感知,随外界信息激励的消失器件快速恢复到初始状态。这样就导致它们只能在有源环境下使用,对于在无源等特殊环境下的应用将受到一定限制。为了进一步改进环境感知器件的实时感知性能,并形成一定的非易失性记忆功能,本文通过对纳米结构材料进行一定的改进,实现兼具快速高灵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