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不A不B”构式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频率高且言简意赅。它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和独特的构式意义,因此在语料中描述、归纳并总结其特征对揭示汉语构式有一定的启示。虽然大多数语言学家从语义学、句法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不A不B”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进行了研究。但是在“A”与“B”的特征,构式义以及与类似构式的对比上还不充分。因此,本文对该构式的产生及演变,构式义及其制约因素,语义类型和语法性质进行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A不B”构式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频率高且言简意赅。它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和独特的构式意义,因此在语料中描述、归纳并总结其特征对揭示汉语构式有一定的启示。虽然大多数语言学家从语义学、句法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不A不B”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进行了研究。但是在“A”与“B”的特征,构式义以及与类似构式的对比上还不充分。因此,本文对该构式的产生及演变,构式义及其制约因素,语义类型和语法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将其与类似构式“没A没B”和“无A无B”进行了对比。语料选自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成语词典,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现当代小说以及各类报刊。从“不A不B”的产生和语义的演变来讲,它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在这一阶段中,该构式的用法还比较局限,其语义成分的关系主要为并列关系。在唐朝,宋朝和元朝,它的用法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其语义成分的关系为并列或条件。在明朝和清朝,它的用法和意义逐渐稳定。从“A”和“B”的特征来看,当构式成分为并列关系时,“A”和“B”可以是形容词、动词、名词和数量词,其中前两类占主要;当表示条件关系时,“A”和“B”一般为动词。“A”和“B”包含有四种语义关系,即近义,相反,矛盾或补充。从构式义来看,它与构成成分的语义关系有很大的联系。当“A”和“B”是同义或近义关系时,构式义表示否定,带有强调的情感色彩;当它们是反义或矛盾关系时,构式义存在两种情况——如果“不A”与“不B”是并列关系,构式义为“既不……也不……”;如果“不A”与“不B”是条件关系,构式义为“如果……就不……”。从构式义制约因素上看,“不A不B”的构式义受到了语境、心理期待和位序的影响。语境具有选择和制约的作用,它能消除歧义。心理期待能够解释构式义的情感色彩。位序决定了的词汇义和构式义的语义重心。本文将“不A不B”构式和类似构式“没A没B”和“无A无B”进行了对比。三者的区别在:1)“不A不B”的语义成分为并列或条件关系,“没A没B”为并列或因果关系,而“无A无B”为并列关系;2)“不A不B”一般用于未完成或未发生的事件,而“没A没B”和“无A无B”则用来描述已发生或已完成的事件;3)“不A不B”,“没A没B”和“无A无B”都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但后两者能从客观标准来判断情感。
其他文献
现代汉语“和”类虚词包括“连、同、跟、和、共”等,它们在语法功能上大都兼有连、介两种词性,而在“和”类虚词中,虚词“和”的连、介词性判定一直是学者们较为关注的问题。现有研究中,学者已分别从句法、语义角度对虚词“和”介、连词性的区分进行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使用句法测试手段、语义特征对虚词“和”的词性做出区分,以及对主语、宾语位置上的虚词“和”的词性进行判定;但虚词“和”在补语、状语、定语等其他句
《八月之光》是二十世纪伟大的现代主义小说家福克纳创作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核心之一,其中交叠与渗透着丰富多彩的空间形态与盘根错节的权力网络。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作家的写作策略和作品人物的身份危机与心理异象等问题,与女性相关的研究也聚焦于女性作为“他者”的单一维度或其与南方女性类型的关联,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不同地理空间中的女性空间实践及空间困境议题,从而凸显了本研究的创新性——本文以女性主义地理学为理论指
威廉·吉布森是赛博朋克科幻小说的先驱,他的长篇处女作《神经漫游者》奠定了这一类型的主题和风格,随后出版的续集《零伯爵》和《重蒙娜丽莎》分别讲述了不同的支线故事,共同架构起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近未来世界。“矩阵三部曲”所描绘的生机勃勃同时混乱无序的近未来世界既是对后人类时代的憧憬,其中复杂多样的赛博格形象也是后人类发展的蓝图。文章引言部分介绍了作者和作品,回溯作者与赛博格的渊源。随后简单概括了学界
“进”作为汉语中常用的趋向动词之一,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以往研究对“进”的多义性、句法限制、语义演化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进”的语义分类仍比较笼统,跨语言研究还不多,对其语义演变的动因和机制的探讨尤显不足。近年来兴起的词汇类型学理论和类型学分析工具,为“进”的多功能语义探讨提供了新的契机。本研究基于词汇类型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尝试从跨方言的角度探讨“进”的多功能语义,并
伊丽莎白时代的人们视秩序为根本,认为宇宙与世俗秩序之中蕴含着一个普遍准则,即秩序是上帝意志的反映。万物在上帝计划之中按理想的传统宇宙论排列则是维系世界的根本。而新科学在16至17世纪取得长足发展,打破了理想秩序的神话。哥白尼日心说动摇了传统的托勒密宇宙论,撼动了人对自我,上帝以及宗教的信仰,担心与怀疑充斥着人的内心。本文将以《第一周年》为例,探讨约翰·多恩是追随新学还是沿袭传统宇宙论,并试图总结出
近几年流行通过网络众筹平台为重病患者捐钱。这些众筹平台让经济困难的患者在面对天文数字般的医药费时能及时得到帮助,也让热心人能有一个便捷且正规的平台献上爱心。众筹语篇是用来说服让有能力的读者给需要帮助的人捐钱献爱心的,这和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意义实现是相符的。因此,用人际意义来研究众筹语篇是具有重要的价值的。目前,少有关于众筹语篇在语言学领域的分析,尤其是在系统功能语法方面的研究。鉴于此,作者从国内
《白噪音》是美国当代作家唐·德里罗的代表作之一,它描述了美国当代生活以及当代人在后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通过“波与辐射”、“空中毒雾事件”和“‘戴乐儿’闹剧”这三个部分,德里罗展现了当代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包括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小镇生活;除此之外,他还揭示了死亡恐惧无孔不入的强大力量和人们为此所做出的各式各样异想天开的反抗。自《白噪音》1985年首次出版以来,国内外的学者大多致力于研究其后现代性话题
爱、激情、仇恨、复仇、欲望、孤独以及沟通的无助交织成了玛丽·雪莱丰富的作品主题,同时是她敬畏生命的策略表现,使其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代表作《弗兰肯斯坦》亦是如此。尽管学者对《弗兰肯斯坦》中的被创造物、弗兰肯斯坦和沃尔顿船长这三个人物分别作了深入解析,但三人的生命观却少有人关注。借助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伦理,本文试图以主人公的生命观为切入点,剖析此书对生命敬畏的建构。通过三人对生命的态度揭示敬
现代汉语和英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具有不同的语言特征。虚词作为汉语和英语中重要的一类词,一直是研究者们探讨的重要对象。“和”作为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虚词,学界早已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包括其语法化、字义、词性、句法成分以及对比分析。以往对比研究中,学者在语义及功能上对汉语虚词“和”与英语虚词“and”、“with”作了系列对比研究。以往对比研究大多从语义和功能角度出发,鉴于此,本文从语言结构角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