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受众的科学传播模式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xjmb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受众”为切入点,主要采用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方法,并贯穿案例的实证材料,对面向受众的科学传播模式进行研究,这对科学传播更为人性化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第一部分站在受众之外的立场,从原因、方式及途径三个角度对“为什么面向受众”,“怎样面向受众”及“如何使面向受众成为可能”三个方面研究科学传播面向受众的基本问题,对正确认识“受众”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其次在进行面向受众的科学传播模式相关因素分析时,提出四方面制约因素:公众科学素养,这是选择一种模式的前提;受众的需求期望,它的内容决定了受众对某类科技信息的敏感度,这与模式的选择有很强的关联性;受众心理和认知结构,是科学信息被理解、接受,甚至是重新建构一种新的认知体系的关键,因而针对受众的社会文化多样性特点选择相应的模式至关重要;受众的媒介选择能力,受众在他占有的媒介资源上接受科技信息传播,在这种意义上说科学传播的有效性就在于此。四个因素之间并没有前后、高低之别,但在具体的传播场景中,某个方面会凸现出来,成为主要认识对象,进而对新模式的构建产生影响。最后把上述研究结果落脚点放到国内,从我国的科学传播环境出发,对我国科学传播的历史与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提出了一种综合模式及构建方法:一种主导模式为主,其他补充模式为辅,而且这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主导模式与补充模式是变化的,可以相互转化,这要视科学传播“受众”的情况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这个综合模式的构建也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以正、反两个案例进行辅助分析。
其他文献
期刊
所谓“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就是根据农民所处的社会阶层、所处的社会环境、性别构成等变量划分不同类型,每一类型又按年龄特征、职业分布、文化程度等变量划分不同层次,最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物质财富的丰厚,也带来伦理价值的缺失。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怀着建构美好家园的理想,重构信仰,让断裂的事实和价值有机统一,解救现代性的困境。作为建设性后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采用过氧化钠熔融试样,在0.6~1.2当量的硫酸介质中,磷与钼-铋盐形成三元络合物,以抗坏血酸还原光度法测定碳化硅中磷含量,解决了生产的急需。 In the 0.6-1.2equivalent sulf
专名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很高,可以直接标示或指称某个外部世界的对象,对它的研究能说明和解决一些哲学问题,因此,哲学家们对它持有强烈持久的兴趣。  
近年来,在克山病研究中,一再有人提出这种地方性心肌病与病毒性心肌炎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克山病的病区和非病区,都观察过一些原因未明的儿童心肌炎尸检材料,从临床和病理方
自从西学东渐,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儒家传统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境:儒学能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吗?美国汉学家列文森(Joseph R·Levenson)在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