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血液循环系统建模及脉搏信号分析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efreebe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脉诊是中医传统的诊断方法,是中医学“整体观”思想的具体体现。中医通过手指对脉搏搏动进行感知,依据脉诊经验对脉象进行辨证分析,以实现人体健康状态的评估判断。由于中医的把脉手法和脉诊经验因人而异,使得不同医师对同一脉象的描述和辨别存在一定差异;同时,脉象具有“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的特点,使得中医的脉象诊断存在重复性不好、参数不统一、对不同性质的相同脉象难以区分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生物流体力学角度出发,搭建了多维血液循环系统模型,对脉象形成机制进行了探究。而后,对采集的临床脉搏信号进行了分析,并以此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首先,依据心血管参数与电路常量的类比关系,建立人体心血管电网络模型进行脉搏信号的探究。对模型的左心循环部分进行仿真,得到左心室压力LVP、左心房压力LAP、动脉压力AP、主动脉压力AoP、主动脉血流量Q_T、左心室体积LVV等重要指标;随后,改变模型参数进行各种心衰情况的模拟。以左心室输出血流量作为模型的弹性腔扩展左手部分的激励源信号进行仿真,得到桡动脉处的血液流速与血液压力等重要参数;随后,探究参数变化对脉搏信号的影响。然后,基于三维血流动力学有限元方法,建立三维桡动脉有限元模型,将该模型与人体心血管电网络模型联合形成多维血液循环系统模型。以电网络模型的桡动脉血压作为有限元模型的入口压力,采用流固双向耦合的方法对血管的不同狭窄情况进行了模拟仿真,得到各自的血液压力、血液流速、血管壁形变的类周期变化情况,以此为纲对脉象形成机制进行探究。接着,采用课题组自主研发的穿戴式脉搏采集仪对与血管狭窄有关的血管硬化患者进行了采集,并对脉搏信号数据进行筛选、处理与分析,确定了冠心病患者与糖尿病患者脉搏信号的特征参数值,为中医智能诊断提供了参考依据。并以表征血管硬化程度的桡动脉脉搏波增益指数rAI值和脉搏波波形特征K值作为关键指数,将临床数据与理论模型数据的rAI值与K值进行对比分析,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对完成的多维血液循环系统模型的建立与脉搏信号分析研究等工作进行归纳总结,给出了论文创新点。
其他文献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很多行业的经营模式改革和发展,很多传统行业也逐渐加入到互联网中,其中餐饮行业就是其中之一。但促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问题——信息超载,用户
本文通过视频计算的方法来实现对斑石鲷虹彩病毒病实时监测技术研究。在减少人力监测成本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实时监测斑石鲷的体表特征以及行为特征来识别并初步诊断出斑石鲷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且引起的认知能力变化与脑皮层形态改变密切相关。为了能够在AD病症的早期进行有效的干预,需要对脑皮层形态的变化进行准确的特征描述
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是在传统的单输入单输出(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SISO)技术无法满足人们对移动通信系统日益提高的要求下孕育出
生存于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因其特有的基因类型、生理机能和结构新颖的代谢产物,已成为近年来开发新药品的热点与趋势,但大多趋向于医药研究,鲜有关于农药的研发的报道。因此
烯丙醇衍生物的区域选择性还原由于其在有机合成化学中的大量应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三种主要的方法应用于这种还原反应:金属氢化物还原烯丙基醇或其衍生物,过渡金属参与或催
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类医疗、通信等日常行为方式,这些技术在通信中的作用尤为明显。由于传统通信技术的收发器和其它组件尺寸、功耗不再适用于纳米网络,纳
21世纪人们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这也是继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时代,而信息传输主要依赖的是以半导体材料为基础的微电子电路技术。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从
无线体域网(Wireless Body Area Network,WBAN)是一个运行在人体体内、体表、体外(十几厘米到几米范围)的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包含各种类型传感器节点,这些节点采集人体参数
传统的卫星遥感与航空摄影由于成本高昂、使用灵活性较低、技术复杂使得应用受到很大的局限,近年来无人机航拍由于使用灵活、成本低、经济性较好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应用。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