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脑外伤后脑血流的动态恢复及其与脑损伤修复的相关性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ug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血管损伤是创伤性脑损伤(TBI)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脑血管结构破坏、功能减退参与了TBI的发病、发展及损伤修复过程,并与继发性损伤密切相关,表现为脑血流改变、出血、水肿和血脑屏障破坏等。急性脑外伤后,脑损伤部位的血管网络减少和血管复杂性下降,然而这些研究均集中在急性期的脑损伤中心区域,对于恢复期及损伤周边区域的脑血管变化研究甚少。脑血流是评估脑血管功能的重要指标,大多数脑外伤患者在TBI后可以观察到局部或整体的脑血流减少,进一步导致缺血性脑损伤,这是脑外伤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脑血管结构和脑血流的相关性研究很少。尽管脑血流会在几周内恢复正常,但早期的脑血流干预和合理调节有可能会改善脑外伤患者的预后。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明确TBI后脑血流的动态变化,及其在脑血管修复过程中与损伤周边区域脑血管形态学的相关性。研究方法:1、利用精确皮层撞击器构建小鼠控制性皮质撞击(CCI)中度损伤模型。2、利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在体监测小鼠TBI后超急性期(TBI后24 h)、急性期(TBI后3 d)、亚急性期(TBI后3 w)和恢复期皮质脑血流的动态变化。3、为了量化TBI后损伤周边区域的血管形态学变化情况,对小鼠脑切片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通过共聚焦成像显示脑血管结构,选取损伤周边皮层区域通过Angio Tool工具进行脑血管形态学分析。4、通过转棒实验、悬绳实验和壁架实验评估TBI后小鼠运动协调能力。5、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对TBI后小鼠脑血流和运动协调功能损伤及恢复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曲线拟合。结果:1、利用精确皮层撞击器对小鼠进行损伤打击后脑组织出现出血和挫裂伤等表现,通过脑组织冠状切片评估脑损伤区域,证实脑损伤仅局限在皮层区域未伤及海马,达到小鼠中度TBI模型标准。2、TBI在超急性期内不仅引起小鼠损伤部位脑血流显著性减少,还会引起损伤周围甚至损伤打击对侧脑血流显著性改变。TBI后损伤周围和损伤打击对侧脑血流立即出现持续性下降,至TBI后10 min降到最低,减少了64.8%,随后脑血流开始缓慢恢复,至TBI后120 min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并在一定范围保持稳定。3、TBI引起小鼠损伤区域脑血流在超急性期和急性期显著减少,TBI后6 h、1 d和3 d脑血流分别减少了69.8%、62.9%和67.8%,TBI后3 d脑血流开始恢复,至TBI后14 d恢复到正常生理水平,直至TBI后35 d脑血流一直保持在正常灌注水平。4、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TBI后小鼠脑损伤周边区血管形态发生了显著性改变,即小鼠脑损伤周边区域的血管密度和血管总长度均显著性增加,但在TBI后3 d增加幅度有所下降;血管分支数在TBI后1 d和14d显著性增加;血管直径在TBI后1 d有所下降,而在TBI后3 d显著性增加。5、小鼠转棒实验结果显示TBI导致小鼠运动协调功能障碍,TBI后3 d运动协调功能损伤最严重,之后运动能力逐渐恢复,TBI后28 d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悬绳和壁架实验结果显示TBI后1 d小鼠前肢肌力和四肢协调性明显受损,TBI后14 d基本恢复。6、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BI后小鼠脑血流动态恢复和运动协调能力恢复呈显著正相关。再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发现两组变量呈线性相关(F=124,P=0.0004)。Pearson直线回归方程为Y=1.307X-5.744。结论:TBI导致脑血管损伤结构破坏,脑血流下降以及运动协调功能障碍。损伤周边区域脑血管形态最先出现反应性增生血管密度增加、长度变长、管径加粗、血管网复杂性升高,并会维持很长时间,接着脑血流逐渐恢复,随着脑血管形态的过度增生和脑血流的恢复运动协调功能逐渐恢复。脑血管形态反应性增生后,加快脑血流的恢复可能会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该研究为探索脑血流灌注缺陷机制和血管修复再生机制提供了方向。
其他文献
目的:D二聚体在脓毒症相关显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ISTH诊断标准中,D二聚体的临界值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本实验的目的是初步评估ISTH显性DIC诊断标准中D二聚体的临界值,并给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收录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完成收治的有DIC倾向的脓毒症患者247例。并在入重症监护病房2
目的:通过收集急诊科脓毒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实验室检查等数据,探讨降钙素原(PCT)、动脉血乳酸(Lac)、D-二聚体(D-dimer)、呼吸指数(RI)、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等指标及APACHEII、qSOFA、MEDS评分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和预后价值的评估。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科就诊的15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住院治疗、资料完
目的: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in pregnancy,APIP)是对孕产妇及胎儿健康有严重威胁的妊娠期疾病。本研究旨在探讨APIP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评价妊娠结局,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资料完整的APIP患者113例。定量数据数字和百分比分析病因与妊娠时期和APIP严重程度的关系。
目的:探讨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前白蛋白比值CRP/PA在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脓毒症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各项指标无缺失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373例,纳入患者均符合2016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版
目的:探讨血浆脂联素水平与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病、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的关系。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36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人群105例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脂联素水平,并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就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
目的:研究血浆Galectin-3与急性脑梗死发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7例及同期非脑梗体检患者104例,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测定两组血浆Galectin-3水平。收集入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测。对急性脑梗死组患者根据NIHSS评分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NIHSS评分≤3)及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NIHSS评分>3),按照TOAS
目的:探讨超声测量膈肌收缩速度和位移时间指数对脓毒症患者膈肌功能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本研究招募了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首诊收治的59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性别1:1比例匹配原则随机招募了59例同一时期门诊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于就诊后24小时内完成床旁超声检测,分别采集平静呼吸和深呼吸两种状态下的超声数据:(1)膈肌位移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肺部多发磨玻璃结节与单发磨玻璃结节在临床基本信息、病理学分型以及高分辨率CT下的影像学表现上的不同,进一步阐述磨玻璃结节的临床特点。研究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三胸外科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13名肺部磨玻璃结节患者的临床数据,所有患者均经胸腔镜手术治疗。根据磨玻璃结节数量的不同分为多发结节组和单发结节组。其中多发结节组包括患者58名,131
目的:探讨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手术人群中,以BMI进行分组,通过均衡三组混杂因素,观察三组人群PCI术后3个月心功能的转归情况,进一步分析去脂体重指数(FFMI)、体重指数(BMI)与脂肪体重指数(FMI)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影响及相关性。方法:连续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入辽阳市中心医院行急诊PCI术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30例,根据患者BMI水平分为3组(18.5
目的: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在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UACR与急性脑梗死发病、病因分型、病情严重程度、短期预后及颈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同一时期的109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于入院后第二日晨起检测UACR,收集两组的年龄、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