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280例白塞病(Becet’s Disease,B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白塞病的临床特点,进一步认识白塞病的临床特征及发病规律,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09年11月至2019年1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及口腔门诊白塞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地域、年龄(首发年龄、诊断年龄、住院年龄、各临床特点出现的年龄)、既往史、家族史、首发症状、首诊科室、首诊症状、入院前诊断、病因与诱因、病程(首发症状到本次就诊时间、首发症状到各临床特点出现的时间)、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检查等,并应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0例白塞病患者中,男性95例(33.93%),女性185例(66.07%),男女比例为1:1.95,发病年龄4-84岁,中位数为34岁,20-40岁(52.14%)发病多见,诊断年龄中位数为37岁。口腔溃疡发生率为97.86%,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生殖器溃疡为80.36%,生殖器溃疡中,女性平均发病年龄34.88±13.04岁,男性平均发病年龄40.04±16.00岁,女性生殖器溃疡发病年龄早于男性(P<0.05)。其他临床表现依次为皮肤损害(结节性红斑、毛囊炎、皮疹、丘疹、斑丘疹等)57.14%、关节受累为27.86%、眼部受累为20.36%、消化系统受累为13.57%、心脏受累为8.93%、肾脏受累为6.79%、甲状腺受累为6.79%、神经系统受累为6.07%、血管受累为5.36%、肺部受累为4.29%、血液系统受累为3.75%。首诊症状中以口腔溃疡或口腔溃疡合并其他症状最常见,首诊科室以皮肤科或风湿免疫科较为常见。实验室检查中,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升高54.39%、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升高55.74%、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升高14.84%、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rophil ratio,NEUT)升高15.23%、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阳性21.36%、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 G)升高16.04%、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 A)升高10.38%、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 M)升高3.32%、C3升高5.19%、C3降低7.08%、C4升高6.10%、抗链球菌溶血素O(Antistreptolysin O,ASO)升高8.29%。实验室检查中,各项指标男女阳性率无明显差异性。78例患者行针刺试验检查,阳性44例(56.41%),男性15例(19.23%),女性29例(37.18%),可疑阳性6例。46例行组织病理检查,皮肤组织37例,消化道黏膜8例,外阴黏膜组织1例,皮肤组织及外阴黏膜组织病理表现为血管炎,多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消化道黏膜组织病理表现为慢性炎症或者慢性炎伴急性炎。结论:1.白塞病以青壮年多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男女发病年龄未见明显差异,但女性生殖器溃疡发病年龄早于男性。2.白塞病首发症状以口腔溃疡或口腔溃疡合并其他症状最为常见,首诊科室以皮肤科或风湿免疫科较为常见。3.在白塞病患者中,女性结节性红斑发生率高于男性,男性皮疹、毛囊炎、血管病变发生率高于女性。4.相较于有生殖器溃疡BD患者,无生殖器溃疡BD患者更易并发眼部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