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居民的私人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由于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供给缺乏,使得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出现了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行业差距等方面。在这些差距中,城乡差距尤为突出,城市居民在基础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享受的服务明显优于农村居民。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失衡,使农村居民难以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导致农村居民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最近几年,政府多次重要会议提出要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旨在解决人们最关心的切实利益,致力于改善民生,缩小城乡差距,加快社会和谐发展,可以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重要历史性任务。论文首先梳理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概念和研究动态,论述了公共产品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公共正义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等相关理论对理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重要启示。其次,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经费支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条件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现状,发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存在不均等的现象。并运用泰尔指数法,对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数、仪器设备总值、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和最低社会保障支出方面的非均等化程度进行了测度,论证了政府在城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服务方面供给失衡。再次,分析了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认为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不完善、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不完善和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导致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非均等化的原因。最后,通过借鉴国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的策略和经验举措,提出了实现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对策,第一,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包括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第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包括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事权、确保各级政府拥有与事权相匹配的财力、建立以均等化为导向的转移支付制度和加大财政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第三,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包括建立多元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形成农民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参与机制;第四,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相关法律法规;第五,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配套措施,包括建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机构、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人才培养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