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原发性感染后,潜伏在感觉神经节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重新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通常引起皮肤出现红斑、丘疱疹等皮损,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或神经相关症状,常发生在老年人群、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的人群中,对患者的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neuralgia,PHN)是该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与年龄密切相关,患者年龄越高,发生带状疱疹以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风险均越高。亚太地区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为3/1000人年~10/1000人年,并以每年2.5%~5.0%的速度递增。我国目前还没有开展带状疱疹的系统性监测,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也较为缺乏。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带状疱疹的疾病负担很大,估计的发病率与世界其他地区相当。此外,目前评价带状疱疹疾病负担的指标多为发病率等传统流行病学指标,使用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DALY)等指标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有限,此类研究对于综合评估带状疱疹危害,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全面分析山东省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趋势、危险因素和疾病负担,了解带状疱疹疾病负担的分布规律,确定带状疱疹的高危人群和高风险地区,从而提高大众对带状疱疹的认知,为降低带状疱疹的疾病负担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山东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获得山东省2013-2017年带状疱疹病例的个案信息。应用描述性分析,探讨带状疱疹的三间分布(包括时间、空间、人群)特征,使用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对带状疱疹发病密度的变化趋势进行检验。开展带状疱疹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使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并量化各种目标因素对带状疱疹发病的影响。使用DALYs指标估计带状疱疹的疾病负担,并比较带状疱疹在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之间的疾病负担分布特征。研究结果1.研究期间,山东省带状疱疹报告病例数共10636例,总发病密度为69.53/10万人年,其中男性报告病例数低于女性报告病例数,城市病例数远高于农村病例数。带状疱疹的发病密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50岁以上人群发病密度最高。2013-2017年间,带状疱疹的发病密度呈上升趋势,其中0-9岁儿童发病密度的升高最为显著,年度变化百分比为107.53%。山东省南部及部分东部沿海地区带状疱疹的发病密度较高,发病密度的重心呈现先向西部移动,又逐渐向北部移动的趋势。2.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炎(Chronic Obstructive Pneumonia Disease,COPD)、抑郁症和哮喘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显著升高,比值比在1.57到9.30之间(P<0.05),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相对风险最高(调整OR为9.30,95%CI:5.26,16.47),其次为慢性肾病患者。此外,城市人口患带状疱疹的相对发病风险是农村人口的1.34倍(95%CI:1.28,1.41)。按年龄分层分析的结果与上述结果基本一致。糖尿病、高血压、哮喘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因素对带状疱疹发生的相对影响随着年龄的升高而降低。3.带状疱疹平均每年造成2380.62(95%CI:2076.00,2782.00)DALYs,带状疱疹的疾病负担率为59.70/10万(95%CI:52.07/10万,69.77/10万)。带状疱疹的疾病负担主要是由过早死亡导致的寿命损失(YLL),50-64岁年龄组人群的疾病负担最高。研究结论1.山东省带状疱疹的发病密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城市人口的发病密度显著高于农村人口,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带状疱疹的发病密度升高。带状疱疹发病密度的重心呈现先向西部移动,又逐渐向北部移动的趋势,需要更加关注上述地区人群带状疱疹的发病情况。2.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高血压、COPD、慢性肾病、抑郁症、哮喘等慢性疾病以及生活在城市是带状疱疹发病的危险因素。此外,对于糖尿病、高血压、哮喘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50岁以下人群带状疱疹的相对风险最高,在当前带状疱疹疫苗尚未普及的情况下,需要针对此类人群提出替代风险降低策略。3.带状疱疹的疾病负担主要是由过早死亡导致的寿命损失,50-64岁年龄组人群的带状疱疹疾病负担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