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是一个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热点问题。本研究运用教育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开展了为期一年半的田野研究。通过在课堂、考场、家长会、家庭等场域收集到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来考察在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过程中,作为学业主体的学生是如何应对学业,以及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并以此探究影响学生学业的因素。本研究认为,造成农民工随迁子女低学业成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家庭的和学校的原因,但从根本上看,政策根源起关键性作用。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原因:第一,频繁流动造成的文化中断与学业中断是低学业成绩的原因之一,低学业成绩并不是他们“不聪明”“笨”的结果;第二,打工子弟学校的教育资质及其教师的流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低学业成绩;第三,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的缺失也要为他们的低学业成绩负责;第四,农民工随迁子女自身努力与否也影响着学业成绩的高低;第五,现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异地升学政策指导下地方政府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漠视是学生低学业成绩的根源。当前教育体制弊端暂时无法改变的前提下,当地政府是否给予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升学的政策保障,在根本上影响着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习动机与教育观念,从而影响着他们的学业成绩。本研究在微观分析架构的基础上,认为地方政府及其出台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就学、升学相关政策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根源,据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四点建议:第一,各地地方政府要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业状况与教育发展。目前在改革宏观教育体制存在困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要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基本的就学、升学提供升学政策,即使只能开放职业技术学校,也要鼓励农民工随迁子女自立自强、努力学习,而不能向他们传达无需学业成绩的消极信息。第二,打工子弟学校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资质,积极与当地教育部门沟通联系,为学校教师提供教学技能、教师职业道德等相关教育培训,为学生争取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升学机会,在此基础上端正学校师生对待学业成绩的态度。第三,切实关心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主动与学校联系沟通,随时关注子女的学业状况;学校应拓宽家校互动平台,联合地方政府、社会团体等,关爱、包容、尊敬、理解农民工随迁子女,创造各种条件与家长合力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业提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第四,农民工随迁子女自身也要努力奋斗,提高自我认识水平,自立、自强、自信,自觉抵制“读书无用论”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