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翻译实践报告 ——以《成都街巷志》(节选)人物简介英译为例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H3952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节选自袁庭栋的《成都街巷志》,由四川文艺出版社于2016年8月出版。该书共分为上下两册,全面介绍了成都的街巷历史及其文化,讲述了老成都的历史。在传播成都文化、讲好成都故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翻译报告所讨论的翻译原文本来自《成都街巷志》(下)652-668页,共包含10629个字,其中超过3000字都在讲述人物故事及其简介,共涉及6个与成都街巷相关的人物。基于此,本报告重点讨论人物简介相关的汉英翻译。跨学科研究为翻译学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因此本文选用传播学这一学科,从传播学的功能及传播过程五要素等讨论翻译文本。本翻译实践报告共分为四章,作者首先分析原文本及翻译难点。其次讨论翻译过程,包含译前准备、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工具及译后质量评估。第三章对传播学理论进行介绍和分析,传播学指导下的翻译研究及如何更好地结合从而指导翻译理论实践。第四章从词汇和句法层面,结合传播学功能及其五要素等内容,从人名、地名、人物简介中与历史事件相关的专有名词、文化负载词等进行了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译者发现从传播学这一视角对翻译进行研究,为翻译实践活动提供了跨学科的研究理论框架,对翻译活动的审视更加全面。不仅考虑了文本因素,还将原文文本类型、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了综合考量。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本报告研究文本量小,所以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其他文献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文化外宣成为近年来中国文化发展最为突出的主题之一。成都作为我国向西对外开放的门户,同时也是西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着“领头羊”的位置。《成都街巷志》从街巷的命名缘由、历史变迁,街巷中的趣闻轶事,重要的历史事件与民俗活动等方面,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成都历史文化。该文本的英译对促进成都文化宣传、推动成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翻
本篇翻译报告选取袁庭栋先生所著的《成都街巷志》部分章节作为翻译和研究对象,内容涉及成都相关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报告以翻译模因论为理论指导,立足翻译模因论下的规范模因(即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将语法策略、语意策略以及语用策略等翻译策略运用于中国历史文化著作的外译。翻译过程中的翻译困难包括对长难句、四字格、诗歌以及习语等的翻译。本报告发现,翻译模因论下的翻译规范,例如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能为本次翻译实
本翻译报告源文本选自西北民族大学教授贺文宣所编著的《藏族格言故事选》,该书总计一百个藏族格言故事及格言诗,内容通俗易懂且富有哲理。此报告中所涉及的翻译材料为该书的第三十四至六十七个格言故事,内容主要包括佛教及神话传说中的鬼神、人和动物的故事。这些故事虽涉及不同层面,富含宗教色彩,但均体现了其惩恶扬善,主张正义的主旨,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促进作用。民族典籍英译难在该类文本包含诸多文化负载词。从
《成都街巷志》是第一部从街巷历史文化的角度展示成都文化风采的著作,由巴蜀文化研究学家袁庭栋所著。近年来,随着成都的全方位快速发展,成都的文化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翻译此类文化著作已成为必然趋势,有助于国外读者了解成都深厚的历史文化,促进成都文化的传播,并提升成都的国际影响力。笔者负责独立翻译该书824至842页的内容。该部分主要讲述和展示了银杏路、桂花巷、东桂街、梨花街等街巷的历史由来以及相关的风
本翻译报告原文本节选自著名巴蜀学者袁庭栋所著的《成都街巷志》。该书系统的描述了老成都街巷城河的起源、命名与历史变迁,还有与之相关的名人轶事、民俗风情等,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老成都的街巷文化。原文本的翻译难点在于:词汇层面主要是地名和一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句子层面主要为长难句和一些诗歌的翻译。基于翻译材料的特点和对翻译难点的分析,译者以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指导,重视翻译步骤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濯锦清江万里流——巴蜀文化的历程》由段渝和谭洛非教授合著,该书主要介绍了巴蜀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中华文化典籍的翻译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巴蜀地区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本书的翻译有利于西方读者了解巴蜀文化,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本篇翻译报告的原文本选自该书第三章第八节至第四章前四节,该部分主要描述了秦汉时期巴蜀的
成都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心,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成都街巷志》是著名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先生创作的一部力作,该书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成都500多条街巷,包括城池、河道以及桥梁等的命名缘由以及历史变迁。本实践报告从生态翻译理论的视角,以信息型文本《成都街巷志》部分章节为讨论对象,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方面分析译者如何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实现语言的适
本篇汉译英翻译报告选取袁庭栋先生的《成都街巷志》下卷第562页至576页的内容作为翻译和研究对象,内容涉及成都街巷的命名缘由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活动。报告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将该理论的适应选择原则、三维转换方法应用于翻译实践,通过对翻译过程中典型案例的详细分析,总结出了适用于诸如《成都街巷志》等以传递信息为主、涉及历史文化的杂合型文本的英译技巧,如词性转换、释义、音译加注释、音译加意译、句型转换、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倡议下,翻译中国文化典籍以及学术作品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通过翻译,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文化作品传播到世界各地。本文是一篇关于巴蜀文化的翻译实践报告。源语文本选自段渝和谭洛非合著的《濯锦清江万里——巴蜀文化的历程》第三章的内容,主要包括秦汉时期巴蜀的商业、教育、文学、艺术以及科学等。在本次汉英翻译实践基础上,译者发现在翻译文化学术类专著时的难点主要在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由于中英文
本文是关于《成都街巷志》的一篇汉英翻译报告。《成都街巷志》是第一部通过成都街巷生动描述成都历史文化的力作。街巷中的遗闻轶事、名人掌故充分展现了成都街巷的丰富历史和文化意义。文本中出现了大量文化负载词,这成为了翻译中的一大难点。翻译文化负载词所要达到的目的,包括译文的可读性、可接受性和实用性都潜在决定了翻译所应采取的方法策略。费米尔的目的论注重文本的信息传达,这种信息传达不仅局限于字面信息,还应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