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以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e-perceived dizziness,PPPD)为例,研究各历史时期在 PPPD 方面的中医情志理论,分析其理论内涵和特点,比较各个时期相关理论的异同,总结出致病情志、致病机制、致病模式、影响因素等内容,勾勒出PPPD患者情志病因相关理论的发展脉络,并结合临床研究的方法验证所得出的结论,以PPPD患者为研究对象,了解其眩晕程度和多种情志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期通过中医情志疗法中的开导解惑疗法,来促进疾病的转归、改善患者的眩晕程度和情志状况,为情志因素与眩晕的关联提供医学依据。研究内容和方法:方法:第一部分为文献研究,考察各历史时期涉及PPPD方面的情志致病理论相关内容。选取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医学著作,应用文献学一般研究方法,结合各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主要医家的学术观点,对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析,探讨相关的理论内涵及源流,并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各阶段的理论特点,勾勒理论发展脉络。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采用眩晕评定量表(DH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量表(EPQ)对80例PPPD患者进行眩晕程度、焦虑抑郁、人格因素等的调查,分析其相关关系及影响,并验证第一部分所得结论。结果:(1)症状自评量表中,PPPD患者的偏执维度在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SCL-90总分在文化程度上呈显著差异(P<0.05);(2)PPPD患者在DHI量表上的情感、功能、躯体等各项的程度分别为中度、重度、中度,且DHI总分治疗前为71.40±7.66,在连续头晕的范围内,治疗后为63.20±4.92,在频繁头晕的范围内;(3)PPPD患者在HAMD量表上的得分治疗前为24.40±3.50,属重度抑郁,治疗后为22.40±3.17,属中度抑郁;PPPD患者在HAMA量表上的得分治疗前为23.40±2.63,属重度焦虑,治疗后为20.30±2.21,属中度焦虑;(4)PPPD患者在SCL-90量表上的因子得分情况表示,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状态、焦虑状态、敌对关系、恐怖等维度均呈阳性;且SCL-90总均分为2.17±0.50,总分为189.80±43.80(>160),呈阳性;(5)PPPD患者在EPQ量表上的因子得分情况表示,神经质分值最高,程度为典型,其余因子程度均为中间型;(6)PPPD患者眩晕程度上的功能维度及其总分与焦虑、抑郁情绪呈显著正相关,眩晕程度上的功能维度与SCL-90上的焦虑状态、抑郁状态、敌对关系呈显著正相关;(7)眩晕程度与HAMA的回归方程为Y=27.75+1.865X,眩晕程度与 HAMD 的回归方程为 Y=35.507+1.471X。结论:(1)PPPD多见于40-61岁的女性患者,文化程度多处于中学水平;(2)PPPD患者的眩晕程度为连续眩晕,抑郁焦虑情绪为重度,SCL-90得分呈阳性,人格因素以神经质为典型;(3)开导解惑疗法能有效改善PPPD患者的眩晕程度和相关情志状态;(4)情志致眩的条件包括郁、大、积、暴、过度、太过、不常、不节等,其中,PPPD患者的负性情志程度越严重,其眩晕程度越严重;(5)情志致眩集中体现在"(惊)恐志致眩”和“怒志致眩”,较少出现“(忧)思志致眩”和“喜志致眩”;(6)在PPPD中主要存在四种情志致病的机制,即单一情志致眩,多种情志并存致眩,情志病因导致其他病因致眩,其他病因导致情志病因致眩。其中,其他病因包括风邪、火邪、热邪、痰饮、气虚、血虚、瘀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