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是中国并且也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小说。小说语言形象生动,并且运用了各种各样的隐喻。这些隐喻对于熟悉中国文化及历史的中国人来说易于理解,但是却给英译造成了困难。如果英译者对隐喻认识不到位,或者在翻译作品时不能准确地表达,那么原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可能被误解,或者读者由于不理解,会感到茫然,不知所云。在传统的隐喻研究上,隐喻一直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而当代认知理论,尤其是关联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段,而是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和人类的普遍现象。本文是对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隐喻的英译研究。本文作者以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来解释译者在处理各种隐喻时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她把大卫·霍克斯的小说《石头记》作为她研究的样本,收集了很多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每个例子的字面意义、比喻或引申意义进行分析,把翻译的方法并给出了具体的翻译评价。由于翻译涉及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目标读者的交际语境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译者必须考虑到目标读者处理译文信息的潜在能力。隐喻尤其如此,它具有丰富的语义、文化、历史甚至轶事联想。她根据翻译策略对自己的例子进行分类,并举例说明翻译隐喻的原则。这些策略或方法,包括直译甚至逐字翻译,保留了原形象的隐喻,或隐喻的替代,解释,意译或甚至隐喻的删除。所有这些最终都必须遵循关联原则,即在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方面达到最佳关联。在这一过程中,隐喻翻译的研究成为连接翻译与语言、文化、交际、认知以及中国文学影响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