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18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文新增“平等就业权纠纷”民事案由。自此,涉及平等就业权的案件正式划入人格权纠纷的案由之中。法院在审理平等就业权的案件时,均以就业歧视为审查对象,以是否存在就业歧视为观察点认定是否侵犯平等就业权。因此,对平等就业权的观察,需从就业歧视为切入点进行审视。但在司法实务中,对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标准存在一定分歧,学界对本问题的讨论亦无法统一,导致了法院说理参差不齐,劳动者就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文新增“平等就业权纠纷”民事案由。自此,涉及平等就业权的案件正式划入人格权纠纷的案由之中。法院在审理平等就业权的案件时,均以就业歧视为审查对象,以是否存在就业歧视为观察点认定是否侵犯平等就业权。因此,对平等就业权的观察,需从就业歧视为切入点进行审视。但在司法实务中,对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标准存在一定分歧,学界对本问题的讨论亦无法统一,导致了法院说理参差不齐,劳动者就业平等权被侵犯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本文以实证研究法与规范分析法为研究方法,对现行法院裁判的依据与规则进行分析,从基本权利的角度审视就业歧视的认定,以期在实践中对就业平等权的保护给予进一步的完善。以裁判文书为起点,以“就业歧视”为“法院认为”部分的关键词进行检索,整理出在司法实践中法院认定就业歧视的主体范围、事项范围及裁判依据等数据信息。同时归纳出法院认定就业歧视的两个标准,一为机械型裁判标准,另一为解释型裁判标准。裁判文书法院说理的部分能使我们提炼出当前法院认定就业歧视时的标准。这些标准有法律的依据,亦有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对其的思考,但仍需从理论层面对此进一步反思。一方面,法院在认定主体范围上模糊不清,在认定事项范围时略显绝对,对就业平等权这一民事权利的认识依然停留在形式观念上;另一方面,法院对就业歧视的认定标准尚不完善,不能妥善解决就业平等权与用工自主权存在的冲突。解决法院在认定就业歧视时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从区分基本权利与民事权利入手,正确认识作为基本权利的平等权与作为民事权利的就业平等权的关系。其次需要掌握基本权利第三人效力理论,了解直接效力说与间接效力说的适用范围;最后,引入基本权利的价值基础及基本权利第三人效力理论,平衡就业平等权与用工自主权。对就业歧视司法认定的规则重新建构,需根据前述原则解决裁判中存在的问题。对就业歧视的认定,首先要判断用工单位是社会公权力主体还是一般私权利主体,其次根据用工单位的性质决定就业歧视司法认定的主体、事项范围的宽严程度及用工自主权与就业平等权的平衡状态,最后综合上述要求判断是否存在就业歧视。在裁判中,将宪法作为民事案件说理的依据,是解决民法规范不足以应对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将宪法价值融入案件的必经之路。综上,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需要建构规则,规范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其他文献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小麦抗逆能力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LBD转录因子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最近几年发展迅速的基因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污染直接影响人类的基本生存。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土壤污染状况愈加严峻。在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开展的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全国土壤的总体污染物含量超标,超标率已经达到16.1%。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在现阶段亟需重视的环境问题。为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业安全生产和人群健
给出了三维分片光滑Filippov-型方程广义Hopf分支周期解的数值计算方法,通过在每个光滑区域内构造Poincaré映射,再计算复合的Poincaré映射的不动点得到了相应的广
硅负极材料具有最高的理论比容量(4200 mAh·g-1)和较低的嵌锂/脱锂电势,是理想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硅负极研究至今尚未在商业上大规模应用,一方面在于,纯硅在脱/嵌锂过
「松(まつ)」是「松科(まつか)」植物,约有百种,主要生长在「北半球(きたはんきゅう)」的温带,属「温帻植物(おんたいしょくぶつ)」。「松」多为常绿乔木,「雌雄同株(しゆうどうしゅ)/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诗词,在西安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西安晚报《寻找古诗词中的西安旅游之美》栏目实践,对专栏运行及传播创
ERP系统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BJ航化公司也认知到了ERP系统的优势所在,同时也意识到ERP系统项目的成败对公司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加强ERP项目的风险管理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结合,BJ航化公司ERP项目实际,综合分析评价项目存在的风险,并针对性提出风险防控建议,以最终实现BJ航化公司ERP项目的顺利推进的目的。本研究综合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研究
彭广陆,1957年7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辛集。曾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大学本科)、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博士研究生);先后就职于中国国际旅行社
人体数字模型因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以及可重复性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工程、交通安全、体育运动以及其他人体活动领域的生物力学研究。目前建立的人体有限元模型大多基于动物实验获取软组织的材料参数,且较少在有限元模型中考虑肌肉的主动控制策略。本文以团队前述研究所建立的人体下肢3D主动肌肉模型为基础,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模型的生物逼真度,同时,耦合相应的肌肉控制策略,建立可监测运动状态下组织应力的下肢生物力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