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空前的社会变革,在给我国社会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产生了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反映到大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因此,引导大学生理性地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就成为高校面对的重要课题。在这一背景下,本文联系自己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多年的实践,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普通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为基本原理,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对策进行了研究。文章正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和谐的概念及意义。心理和谐是指人的心理要素处于平衡自然、协调统一、相对稳定的状态,能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并抱有平静适度、坦诚地看待外部世界和欣赏美好事物的态度。大学生心理和谐包括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谐、大学生的人事关系和谐以及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三个方面。保持心理和谐,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也是充分发挥大学生个人潜力的重要条件,还是大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第二部分,大学生心理不和谐的表征及成因分析。自我意识不成熟、人事关系不协调、人际关系不融洽是当代大学生心理不和谐的具体表征。造成大学生心理不和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层次对此进行了分析,其中生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躯体疾病因素和毒品;心理因素包括性格、自我意识、情绪情感、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社会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环境的影响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第三部分,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原则和途径。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和谐应遵循:调整与接纳相结合的原则、疏通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以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大学生人事心理和谐应遵循:适应性原则、不盲目从众原则以及“快、围、导”原则;促进大学生人际心理和谐应遵循:尊重原则、互利原则、信用原则、相容原则以及真诚原则。针对大学生心理不和谐,文章指出六条改善的途径:增强自我教育意识,正确面对客观现实;理智把握情感和行为,协调发展人际关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完善职业发展教育,树立正确择业观;健全心理和谐教育机构,营造良好心育氛围;重视社会环境力量,推动心理和谐教育。大学生心理和谐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期待本论文的探索,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