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评估阿托伐他汀治疗大脑中动脉及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疗效的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FENG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准确诊断并有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及复发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社会意义。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被认为是活体分析颅内动脉管壁的可靠检查方法。我们假设通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可以精准评估症状性大脑中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期间斑块变化特点,并对阿托伐他汀药物疗效评价提供更丰富的信息。然而磁共振血管壁成像不能从细胞及组织层面反应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病理生理变化,且无法活体获取斑块组织。因此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们建立了与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相似的实验动物模型,评价实验动物动脉斑块磁共振血管壁成像与其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并希望可以为症状性大脑中动脉动脉粥样硬化随访患者的磁共振结果变化情况提供病理组织层面的解释依据。方法:我们设计并开展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评估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前瞻性、单臂、单中心、12个月随访观察性研究(Chi CTR2000034235)。招募的受试者分别在治疗前(基线水平),接受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接受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和相关血液生化检查。收集受试者基线水平的临床相关信息,并分析各随访时间点磁共振血管壁图像特点及血液生化检查结果,分析磁共振血管壁图像变化与血液生化检查结果的相关性。采用腹主动脉球囊扩张术配合高脂饮食建立新西兰大白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在建模过程中分析血液生化检查结果及腹主动脉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图像变化,以病理结果作为建模成功的参考标准。建模成功后将兔随机分成药物治疗组及正常饮食组进行6个月的降脂治疗,在接受降脂治疗后的第1,3,6个月分别进行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检查及血液生化检查并分析其相关性,建立影像-病理对照。结果:本研究共招募受试者46位,完成随访受试者共24位。在12个月随访时间内,受试者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呈逐渐下降趋势。同基线水平相比,随访1个月及3个月时间点,所有受试者的大脑中动脉斑块未见明显变化;随访终点时共有14位受试者(58.3%)斑块发生逆转,受试者发生斑块逆转的平均时间为9.85个月;10位受试者(41.67%)在随访期内大脑中动脉斑块始终保持稳定,无明显变化。持续12个月的降脂治疗可以逆转斑块,但并不能逆转血管重构,改变斑块的形状、分布及改变斑块信号特点。受试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浓度改变与斑块逆转密切相关。球囊扩张术后连续高脂饮食2个月可成功建立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定性评价斑块及血管变化方面与病理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药物治疗组在治疗时间内兔血清脂蛋白浓度呈显著递减趋势,而正常饲料组血清脂蛋白改变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兔腹主动脉附壁斑块治疗1个月附壁斑块无明显异常改变,治疗3个月附壁斑块体积缩小,治疗6个月附壁斑块未见进一步明显改变。正常饲料组兔腹主动脉附壁斑块同治疗前无明显变化。药物治疗组兔腹主动脉病理切片及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治疗时间内形态学上的表现基本一致。结论: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可以准确评估大脑中动脉斑块接受降脂治疗后的变化特点。中国北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持续接受10个月以上的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有效稳定及逆转斑块,同时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变化是影响斑块稳定及回缩的独立因素。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可以准确评估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及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斑块的形态学变化情况,并可以间接反映斑块变化的病理生理特点,在定性及定量评价斑块方面与病理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动脉粥样硬化新西兰大白兔在接受阿托伐他汀(4.8毫克/日)治疗3个月后动脉斑块可以出现逆转,但无法改变斑块分布、斑块形状及逆转血管重构。病理结果提示斑块的逆转主要体现在脂质核心的缩小,斑块的稳定主要体现在巨噬细胞浸润减少及纤维帽厚度增加。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孕酮通过孕酮核受体上调TMEM16A钙激活氯通道促进乳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目的:探讨TMEM16A钙激活氯通道对乳腺癌P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TCGA数据库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MEM16A在PR阳性和PR阴性的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在MCF-7细胞系给与不同浓度(0.1-100 n M)孕酮处理0h-24h以及孕酮和米非司酮联合给药24h后T
目的:1大量的荟萃分析已经提出了与肺癌发病相关的膳食风险因素,然而,一些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因此,我们总结了相关文献并评估了已报道结果的证据强度和有效性。2研究沈阳市肺癌人群膳食因素,包括主要食物组,营养素摄入,膳食评分,膳食模式与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方法:1本文在PROSPERO注册(编号CRD 42020199776)。我们在Pub 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上搜索了
目的: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细胞突变积累并导致增殖、迁移、侵袭及凋亡等方面的异常。口腔癌是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人类恶性肿瘤中排名第六,5年死亡率接近50%,其中90%为鳞状细胞癌(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占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
目的: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代谢性骨病,其患病率在全球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在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女性患病率为20.7%,男性为14.4%,并且患病率仍有逐年上升趋势[1]。由此造成的骨折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降低[2,3]。因此,关于骨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以及干预治疗的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骨组织终身不断进行着旧骨被吸收和新骨形成的骨重建过程。在骨重建周期中,由破骨
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从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一系列肝脏疾病,是超重及肥胖人群的常见慢性肝脏疾病,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NAFLD的发病率及患病人数继续上升,在全球范围
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其死亡率在癌症死因中高居第三位。HCC作为常见实体肿瘤之一,同其它实体肿瘤一样,由于瘤体的不断增长,血供及营养相对不足,瘤体中心的肿瘤细胞常常处于一种低氧微环境状态。低氧微环境导致组织氧张力降低从而影响肿瘤细胞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的改变。肿瘤细胞通常会通过衍化出不同的表型,从而逃离或者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
目的:胃癌是世界范围内第五大最常见的肿瘤,同时也是第四大肿瘤死亡原因,患者预后相对较差,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其中,东亚地区占据着胃癌发病和死亡例数的主要部分,而每年近一半新发和死亡病例在中国。目前胃癌的诊断金标准为内镜检查,然而由于诊断费用高并且患者依从性较差,在中国诊断为早期胃癌的患者比例低于10%。早期胃癌患者的存活率超过了60%,而晚期胃癌存活率却低于24%。胃癌的发生和进展是由遗传学,表观
背景: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是一种由于膈肌缺损,导致腹腔内容物突出进入胸腔,干扰肺脏正常发育的疾病。新生儿CDH的发生率范围在0.8-5/10,000之间,并且随种群而异。近几十年来,由于产前诊断、孕期监测和内外科治疗技术的发展和规范,CDH患儿的生存率有增加的趋势;然而,多种因素,如肺发育不全、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等都会
目的:肺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且最具侵袭性的恶性肿瘤之一。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肺癌患者的80-85%,死亡率极高。晚期多发转移的NSCLC很难治愈,5年生存率仅为1-2%。转移是NSCLC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远处转移部位包括脑、肝脏、脊椎以及肾上腺等。如何控制晚期NSCLC的转移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自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以气道炎症、可逆性气流受限、气道高反应性(AHR)和气道重塑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在病理上的表现包括杯状细胞和分泌型腺体的数量增加,气道上皮的损伤,上皮下纤维化的形成,气道平滑肌的增加伴有血管的增加。尽管医学和科学有了显着的进步,但哮喘仍然持有相当高的发病率。常规药物对轻度至中度哮喘患者有效,但对重度哮喘患者则疗效甚微。近年来研究表明,外泌体在包括哮喘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