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是由血管因素引发的认知功能改变,它涵盖了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到痴呆的不同水平,脑低灌注是其重要病理机制之一。大鼠的持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Permanent occlusion of 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ies,2VO)制备的慢性脑低灌注动物模型基本模拟了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病机制。氧化应激反应可能是慢性脑低灌注造成认知功能损害的病理生理学上的重要中间环节。绿茶作为东方人常喝的一种饮品,其主要组分绿茶多酚具有抗肿瘤、降血脂、抗氧化、抗炎等生物活性。为了探讨绿茶对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本研究应用大鼠的2VO模型模拟慢性脑低灌注状态,观察绿茶的主要成分-绿茶多酚对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并通过观测绿茶多酚对慢性脑低灌注后的氧化应激反应、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 esterase,AchE)活力及组织病理学损伤的影响,探讨绿茶多酚的神经保护机制。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绿茶多酚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并从氧化应激反应、乙酰胆碱酯酶活力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等方面探讨绿茶多酚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operated)、2VO+生理盐水组(2VO+Saline)、2VO+绿茶多酚100mg/kg/d组(2VO+GTP100)、2VO+绿茶多酚400mg/kg/d组(2VO+GTP400)。采用大鼠的持久性2VO结扎制备慢性脑低灌注模型,2VO结扎后从第4周开始经胃管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或绿茶多酚,持续给药4周后通过Morris水迷宫观察大鼠的空间学习及记忆功能,生化方法检测皮质及海马的活性氧簇水平、抗氧化能力的变化、AchE活力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皮质及海马CA1区的脂质过氧化程度及氧化性DNA损伤情况,并采用Western印迹技术和实时定量PCR法观察脑皮质及海马Nrf2蛋白及mRNA的表达,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的变化。结果:①绿茶多酚缩短慢性脑低灌注大鼠Morris水迷宫的逃逸潜伏期,400mg/kg/d的绿茶多酚使大鼠的逃逸潜伏期从第三天开始就显著性缩短,而100mg/kg/d的绿茶多酚仅使第5天的逃逸潜伏期缩短有统计学意义。两种剂量绿茶多酚的治疗使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进行空间探索实验时在平台区的停留时间延长;②慢性脑低灌注可触发一系列氧化应激反应。绿茶多酚降低皮质及海马的脂质过氧化性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4-羟基壬烯醛(4-Hydroxynonenal,4-HNE)的含量,上调内源性抗氧化系统Nrf2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增强皮质及海马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抑制羟自由基能力和组织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tive capability, TAC),减轻细胞的氧化性DNA损伤,使8-羟化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的表达下降。400mg/kg/d剂量的绿茶多酚的作用更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剂量的绿茶多酚对海马组织具有更显著的效果;③两种剂量的绿茶多酚对慢性脑低灌注后大鼠皮质及海马组织的AchE活力的影响均无显著性差异;④绿茶多酚减轻皮质及海马CA1区的组织病理学损伤。结论:绿茶多酚能减轻大鼠慢性脑低灌注所致的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其作用可能与抑制慢性脑低灌注后的氧化应激反应,增强脑组织的抗氧化防御机制有关,尤其在400mg/kg/d剂量的绿茶多酚作用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