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视野下辅导员信息素养探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traUnA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高校辅导员制度建立于1952年,它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辅导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其专业化建设,职业化发展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特别是中发[2004]16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有关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和规定等政策的出台,标志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区别于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以计算机等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信息化的强势推进,表明社会已进入到信息时代,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学习、交往、生活等方式,也引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的主要阵地。面对爆炸式增长的信息量,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必备能力,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既是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备的素质和能力,也是辅导员自身职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主动学习、掌握和应用信息,使自己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走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发展的道路。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提出了选题的背景、意义、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第二章是信息素养概念的界定,试图回答国内外关于信息素养概念及评价标准研究现状,尝试对高校辅导员信息素养作新的定义;第三章是通过对调查问卷分析,了解辅导员信息素养方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第四章是高校辅导员信息素养的培养对策,也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章节。此章节分析高校辅导员信息素养的现状,提出在职业化视野下提高高校辅导员信息素养的途径。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的研究与总结,辅导员信息素养主要有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指出我国高校辅导员信息素养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高校辅导员的信息意识还很薄弱;信息知识的缺乏;信息能力的掌握不够;信息伦理道德的失范等,社会、高校等方面的外部原因和辅导员自身因素的内部原因是造成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在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和应对措施,能够有效提高辅导员的信息素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推动其职业化进程,进而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水平的提高,促进其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第五章是本论文的总结与展望。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指出,我们要能够做到继续坚持不懈地在发展中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深入
2010年《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将医疗侵权责任明细为三种:医疗技术损害责任、医疗伦理损害责任和医疗产品损害责任。三者于司法实践中,以医疗技术损害责任的认定最为棘手,其症
胁从犯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共犯人种类之一,它的存废问题长期以来都是共同犯罪理论中绕不开的话题。它具备“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和“在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较小”这两大特征。
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衔接问题在实务中常被简称为“两法衔接”问题,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两法衔接问题就引起我国行政法学界及刑法学界的关注。随着进入21世纪,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处于活力增长阶段,也折射出政府行政管理能力和司法处理能力上的不足。行政执法机关可能基于利益的考量或是认识上的不足,对大量应当给予刑事制裁的案件选择“以罚代刑”或者故意不移送案件的方式结束案件进程,与我国刑法上罪责刑相一致的原则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