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 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且有较高的致残率及死亡率,可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脑梗死是aSAH常见的并发症,是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决定因素。以往研究表明脑梗死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颅内破裂动脉瘤最常见的部位是ACoA,而继发于ACoA动脉瘤破裂的脑梗死缺乏可靠的预警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近六年ACoA动脉瘤破裂的病例,旨在探讨ACoA动脉瘤破裂后脑梗死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其可能的机制,并且明确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材料和方法: 对本院2009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319例ACoA动脉瘤破裂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卒中病史(脑出血或脑梗死)及治疗方式等相关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GCS评分进行WFNS分级,根据入院时的CT平扫表现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Fisher分级。根据入院时、术前及术后多次的CT平扫判断有无新发脑梗死,根据患者出院的状况进行GOS评分。通过CTA测量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同时评价大脑前动脉A1段形态,判断动脉瘤的朝向、血管痉挛程度及动脉瘤基底位置。对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的临床资料及形态学参数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以确定ACoA动脉瘤破裂后继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后较好组及预后不良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上所有检验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319例患者中,男性181例,女性138例,男性略多于女性,平均年龄54.03±11.53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者158例,有吸烟史者108例,但仅4例患者有过去卒中史。入院时大部分患者临床状况较好,即WFNS分级为Ⅰ-Ⅲ级者277例,占所有患者的86.8%。根据入院时的CT平扫检查,Fisher分级Ⅰ级的患者24例(7.5%),Ⅱ级34例(10.7%),Ⅲ级87例(27.3%),Ⅳ级174例(54.5%)。破裂ACoA动脉瘤大小的平均值为5.4±2.5mm。319例患者中,141例(44.2%)患者行开颅夹闭术,178例(55.8%)患者行介入栓塞术。新发脑梗死者66例,发生率为20.7%(66/319),其中男36例,女30例,平均年龄为57.06±12.56岁。 性别、高血压病史、吸烟史、过去卒中史、入院时的WFNS分级及动脉瘤各形态学参数包括动脉瘤大小在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间无统计学差异。CTA图像上所示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在两组间也无统计学差异。而两组间的年龄(P=0.016)、入院时Fisher分级(P=0.035)及治疗方式(P<0.001)有统计学差异。将单因素结果中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式及Fisher分级仍有统计学意义,是ACoA动脉瘤破裂后继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有关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的统计结果显示,动脉瘤高度、垂直高度、动脉瘤基底位置及Fisher分级无统计学意义,而年龄、脑梗死和入院时的WFNS分级Ⅳ-Ⅴ级有统计学意义,是ACoA动脉瘤破裂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1、ACoA动脉瘤破裂后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0.7%。 2、脑梗死是ACoA动脉瘤破裂导致的SAH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3、Fisher评分及开颅夹闭术的治疗方式是ACoA动脉瘤破裂后继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在两组间虽有统计学差异,但尚不能用它来预测脑梗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