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民族团结政治秩序的维系需要建立在统一的政治认同基础之上,而政治认同在本质上就是一国国民对所属共同体在历史根源、发展利益、文化价值等层面的心理认同。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言,仅仅依靠话语宣传、意识形态灌输是不够的,必须透过一定的外在形式才能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归附,继而转向行为实践。通过国庆大典的反复呈演,可以确立和巩固民众的政治记忆,从而建构起中华民族形象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之间的稳定连接,促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团结政治秩序的维系需要建立在统一的政治认同基础之上,而政治认同在本质上就是一国国民对所属共同体在历史根源、发展利益、文化价值等层面的心理认同。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言,仅仅依靠话语宣传、意识形态灌输是不够的,必须透过一定的外在形式才能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归附,继而转向行为实践。通过国庆大典的反复呈演,可以确立和巩固民众的政治记忆,从而建构起中华民族形象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之间的稳定连接,促进多民族国家政治秩序的良性运转。本文选取“新中国国庆大典中的中华民族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对新中国国庆大典中的中华民族形象及其民族理论意涵的政治分析,证明其对国族建设和中国特色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特有价值。文中将“新中国国庆大典中的中华民族形象”分为三个类别:中华文化形象、政治团结形象和命运共同体形象。基于三类形象的内容流变,新中国国庆大典可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至1957年为第一阶段,以各民族代表和民族文艺象征为主,国庆大典中的中华民族形象发端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工作实践紧密相连;1958年至1970年为第二阶段,世界民族意象首次在庆典中出现,中华文化形象和政治团结形象初步融合,向“中华民族大团结”意喻发展;1984年至2019年为第三阶段,国庆大典制度渐趋定型,因应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政治需求,国庆大典中的中华民族形象建设围绕“民族团结”政治意涵,建立起依托于中华文化形象、政治团结形象和命运共同体形象的中华民族形象体系。该体系下不同民族形象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以补充、融合、互促等关系积极建构意义,其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进一步分析“新中国国庆大典中的中华民族形象”建构逻辑,可以发现:作为中国民族理论象征性表达的中华民族形象能够成功地浓缩民族理论核心理念,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进而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刻的思想和实践根源。天安门广场这一核心政治空间和国庆大典这一重大政治仪式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形象生成与生效的基本场域,以当代中国民族政治发展为尺,可以为新中国成立以来26次国庆大典重新“编码”,总结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形象的标志性话语,为深化民族团结共识、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基本的社会文化基础。政治时间连缀起中华民族形象背后民族理论的发展脉络,政治礼序和政治空间表明了中华民族形象内部“一体”和“多元”的辩证关系,最终完成了中华民族形象的有序建构。
其他文献
现代维吾尔语博乐话是以阿图什土语和喀什土语为语言基础的,在现代维吾尔语的阿图什、喀什、阿克苏、伊犁等几种土语长期融入在一起的过程中形成的维吾尔语地域变体,是属于维吾尔语中心方言的土语。虽然该地区维吾尔族人口比起新疆别的城市相对较少,但作为在民族杂居区和的边疆地区形成的土语,博乐话不仅在维吾尔语方言研究,而且在中国各民族语言接触研究上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目前为止,关于现代维吾尔语博乐话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高校青年群体的内心状态和身份认同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关于这些议题的讨论往往局限于官方叙事话语和公共叙事话语,服务于行政管理目的或公众的“观展”需求,缺少对认同建构的真正主体——高校青年群体本身的关照。网络社群的发展使得高校青年群体得以参与到本群体的话语构建中,用积极、主动的个人表述和互动实践,将自身的身份认同展示在公众的视野中。其中,豆瓣“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作为虚拟社群的代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的相互交往已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散杂居民族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对我国的民族工作和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并把它作为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习近平同志在2019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更是提出:“70年的成就值得自豪,70年的经验尤须铭记。我们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
阿拉善左旗乌兰牧骑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间较早、艺术风格独特的一支乌兰牧骑。这支队伍的艺术作品有着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独特的体裁特征,这些特征又突出的表现在其地域性文化内涵之中。阿拉善左旗乌兰牧骑服务社会的六十余年来,始终坚持着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不断发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保持乌兰牧骑精神,在此过程中创作、收集了许多具有地方色彩、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虽有部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政策是促进区域间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推动高等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实现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举措。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面对实现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全面振兴的中国教育“十四五”之问,本研究将回归东西部地区高校对口支援工作的原点,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重新审视和反思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二十年行动。绪论部分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核心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和可能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颁布了诸多有关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文件。党的十九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民族教育工作的主线与核心目标。本研究以教育学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理论和民族平等理论为基础,主要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关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政策内容进行文本分析与回顾,辅之以可视化分析的手段,总结我国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出土墓志在辽史研究领域的意义向来重大,1949年以来,学界对辽代墓志的研究层出不穷,然而却很少涉及墓志撰写层面。本文不同于学界以往利用墓志资料来研究辽代某一领域的具体问题,而是从墓志本身出发,对辽代汉文墓志的撰写进行系统性归纳和总结,主要围绕其撰写类型、撰写特点和撰写意图三个方面展开。首先,以墓志撰者为线索将辽代汉文墓志的撰写类型分为撰者奉敕撰铭、撰者主动撰铭和撰者“见讬”撰铭三类。对撰者奉敕撰铭
《静默之弦》是一首带有印度音乐元素的琵琶独奏曲,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在当代琵琶作品创作中较为少见。笔者以《静默之弦》为研究对象,首先从音乐本体入手,分析此曲的结构、印度音乐元素等特征;其次从演奏者的角度,结合音乐形态特征,分析如何通过琵琶技法来展现此曲的印度音乐特点;最后,通过笔者演奏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探讨如何通过处理乐句、即兴段落和技术技巧,来更深层次地把握此曲的风格。
法国作曲家塞扎尔·弗朗克(Cesar Franck,1822-1890)是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重要作曲家,在法国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发展历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更是塞扎尔·弗朗克创作的重要作品。笔者以滑音这一音乐处理手法作为音乐研究的切入点,对比分析了两位大师的演奏,以及笔者自己的演奏体会,分析总结出利用不同的滑音处理,来增加音乐作品的音乐情绪以及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