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哚普利联合螺内酯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及转化生长因子-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影响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moya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以及培哚普利联合螺内酯的干预效果。 方法:我们采用如下方法进行了研究:即32只雄性健康Wistar大鼠,体重200±20g,采用双肾一夹建立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模型建成后随机均分为三组:高血压组、培哚普利组,培哚普利+螺内酯组(联合用药组)及对照组。术后4周末开始灌胃,培哚普利组给予培哚普利片2 mg/kg.d-1,联合用药组给予培哚普利片2 mg/kg.d-1+螺内酯片20 mg/kg.d-1,对照组和高血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共8周。分别在手术前,术后四周及处死大鼠前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SBP)。灌胃8周后处死大鼠取部分左心室组织使用羟脯氨酸试剂盒测定心肌羟脯氨酸浓度(HC),采用免疫组化及Bl-2000医学图象分析系统检测左心室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血管周围胶原容积分数(PVC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以灰度表示抗原含量,灰度越低表示抗原含量越多。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钾水平。以心重指数表示心脏肥厚程度。 结果:1.血压的比较:和对照组相比较,术后4周末建模成功时高血压组、培哚普利组和联合用药组血压显著升高(P<0.01),高血压组、培哚普利组和联合用药组三组之间血压无统计学差异;用药8周后,培哚普利组和联合用药组血压较高血压组显著降低(P<0.01),但仍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培哚普利组和联合用药组之间血压无统计学差异。2.心重指数的比较:和对照组相比较,高血压组心重指数显著升高(P<0.01),培哚普利组和联合用药组心重指数明显增高(P<0.05),培哚普利组和联合用药组之间心重指数无统计学差异,和高血压组相比,培哚普利组和联合用药组心重指数明显降低(P<0.05)。3.CVP、PVCA及HC的比较:和高血压组相比,联合用药组CVF、PVCA及HC显著降低(P<0.01),培哚普利组CVF及PVCA明显降低(P<0.01),HC降低(P<0.05);和培哚普利组相比,联合用药组CVF和HC显著降低(P<0.01),PVCA降低(P<0.05);对照组和联合用药组的CVF和PVCA无统计学差异。4.MMP-2及TGF-β1的比较:和高血压组相比,培哚普利组和联合用药组MMP-2及TGF-β1的表达明显减弱(P<0.01);和培哚普利组相比,联合用药组MMP-2及TGF-β1的表达减弱(P<0.05),联合用药组和对照组之间MMP-2及TGF-βl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5.病理切片vG染色比较:对照组:血管周围胶原纤维呈淡红色,非连续性分布。培哚普利组:胶原纤维染色呈红色,连续性分布。高血压组:胶原纤维染色呈深红色,环状分布。联合用药组:血管周围胶原纤维呈淡红色,连续性分布。6.MMP-2以及TGF-β1免疫组化染色比较:对照组:心肌细胞浆仅见少量细小棕黄色颗粒状物表达,散在分布,呈弱阳性。高血压组:心肌细胞浆表达明显增强,可见较多棕黄色粗颗粒状物表达,弥散分布于细胞浆内。培哚普利组:心肌细胞浆可见中量细小棕黄色颗粒状物表达,散在分布。联合用药组:心肌细胞浆可见少量细小棕黄色颗粒状物表达,散在分布,呈阳性。 结论 ①在肾性高血压组大鼠心肌中SBP、CVP、PVCA及HC明显增高,提示肾性高血压与心肌纤维化密切相关。 ②TGF-β1和MMP-2参与了肾性高血压心肌纤维化的形成,各组TGF-β1和MMP-2水平:肾性高血压组>培哚普利组>螺内酯+培哚普利组>对照组,且两者呈正相关。 ③培哚普利和培哚普利联合螺内酯均可降低肾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发挥血压依耐性的抑制心肌纤维化作用。 ④培哚普利可通过降低TGF-β1和MMP-2的表达进而抑制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的进展。 ⑤培哚普利联合螺内酯在改善RH大鼠心室重构方面效果更优,这种变化在同等条件下与血压无关,其机制可能联合用药能够更加显著的抑制TGF-β1和MMP-2的表达。
其他文献
目的:(1)临床送检微生物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检验、收集,生物膜形成状况、Ⅰ类整合子(IntI)检出率及耐药性统计;基于扫描电镜对铜绿假单胞菌体外生物膜产生过程进行观测;(2)对红霉素破坏之后的PA生物膜Ⅰ类整合酶基因(IntI1)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对IntI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受到红霉素破坏之间的联系进行讨论,由此深入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生
目的:探讨Ⅱ、Ⅲ期中下段食管癌胸腹腔镜联合微创食管癌根治术与经左颈-右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手术(McKeown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09月至2017年06月在赤峰市医院肿瘤外科住院确诊为食管癌并行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经胸腹腔镜联合微创手术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A组:微创组),行经左颈-右胸-腹三切口手术患者30例为对照组(B组:开放组)。分析比
学位
研究目的:1.建立153Sm标记聚氨基葡糖的方法学;2.观察153Sm-CHICO(samarium-153 chitosan complex,153Sm-聚氨基葡糖复合物)在正常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3.SPECT显像观察153Sm-CHICO在小鼠体内分布。研究方法:分别改变聚氨基葡糖的分子量、浓度、pH值,测定153Sm-CHICO的标记率,建立最佳标记方法,并观察其体外稳定性。昆明种小鼠经
[目的]:1、研究131I标记Rituximab的标记方法、标记物对Raji细胞的免疫活性及标记物的体外稳定性。2、研究Raji细胞的生物学特性,131I-Rituximab对Raji细胞的生物学效应。3、研究131I-Rituximab在荷人Raji细胞移植瘤裸鼠的体内分布及放射免疫治疗效果,为放射免疫导向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Iodogen法将131I标记于Rituximab,分别在
目的:一些传统的检测手段,通常较难对良恶性病灶进行鉴别。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在无症状的“健康人群”中,对一些早期的可治愈恶性肿瘤有较高的检出率,并能发现某些传统检测手段无法发现的病灶。为了探讨健康人群以18F-FDG PET显像进行肿瘤筛查的应用价值,进行此次回顾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086例健康人(2001年2月至2
目的:检测窄频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前后银屑病患者皮损中VEGF与CD106的表达,以探讨它们在银屑病发病机制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VEGF与CD106在26例紫外线治疗前后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NB-UVB治疗前后银屑病患者皮损中VEGF与CD106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2.264 P=0.001;x2=14.040,P=0.0
目的:观察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R)Gln27Glu位点多态性在新疆哈萨克族(哈族)和汉族人群的分布特点,并探讨这种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和汉族高血压患者左房室重构的相关性。方法: 280例高血压患者(EH),汉族141例,哈族139例;436例正常血压组(NOR),汉族223例,哈族213例,常规测量左心房内径(LAD)、左室质量(LVM)和左室质量指数(LVMI)等超声指标;采用聚合酶
目的:探讨窄频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治疗前后银屑病患者皮损中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TGF-βs)的表达及其与银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27例银屑病患者皮损、皮损周边正常皮肤及经NB-UVB治疗后皮损中TGF-β1,TGF-β2及TGF-β3进行检测,并分析经NB-UVB治疗后三者在不同时期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分布是否有差异。结果:(1)TGF-β1、TGF-β2及TGF-β3在银
学位
目的:确定靶控输注(TCI)异丙酚时,平稳置入食管引流型喉罩(PLMA)时异丙酚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Cp50),同时探讨芬太尼对异丙酚药效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46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20~50岁,随机分为2组(n=23):异丙酚组(P组)和异丙酚-芬太尼组(PF组)。靶控输注异丙酚行麻醉诱导,P组和PF组初始靶浓度分别为4、2.5μg/ml。待靶浓度与效应室浓度达平衡后,
目的:①研究光敏剂ZnPcH1在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MNC)、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SHI-1细胞内的代谢情况。②探讨酞菁锌介导的光动力疗法(ZnPcH1-PDT)对SHI-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①应用荧光光谱分析法检测正常骨髓MNC、SHI-1细胞内的ZnPcH1含量,了解正常骨髓MNC、SHI-1细胞ZnPcH1含量的变化差异。②应用MTT比色法、台盼兰拒染法、白血病细胞集落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