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遗事》文学研究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hao25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国遗事》是高丽王朝时代的一部不朽名著,在韩国普遍被认为是集历史书、民俗志、国文学资料集、汉文资料集、佛教史书为一身的史初汉文典籍。《三国遗事》收录的上古神话、民间故事、新罗乡歌等,从语言、原始资料、思想文化等方面对朝鲜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三国遗事》有助于深入探讨朝鲜半岛的文学与文化,以及中朝文学文化交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意义。韩国学术界十分重视《三国遗事》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丰硕,但这并不意味着《三国遗事》就再无研究的必要与空间。尤其是,目前国内没有全面、系统地研究《三国遗事》的论文或书籍,研究《三国遗事》与中国文学关联的成果也是寥寥无几。由此,本文选择《三国遗事》文学研究为题,对《三国遗事》作一立足文本分析的研究。从历史唯物观点出发,以客观公正和辩证的态度,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文学、民俗学、社会历史批评等相关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探讨《三国遗事》的文学性与文学价值。全文共分六章,除第一章绪论外,第二至六章为论文主体部分。第二章介绍作者一然生涯、《三国遗事》的编撰基础、背景以及内容的构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三国遗事》的特点及文学性。《三国遗事》的特点为,一是唯一的通史性著作,将上古神话记入历史;二是以记录佛教故事的形式记录佛教历史,具有佛教经典特点;三是以纪事为旨,具有野史特点。由此,其文学性体现在:注重保留原生文学风貌,将上古神话传说、上古诗歌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是朝鲜古代本土文学研究的资料库;记录大量的佛教相关故事是研究朝鲜佛教文学的重要典籍;保存了大量民间文学作品,是打开朝鲜民间文学宝藏的钥匙。第三章以《三国遗事》中的神话为中心,探讨其性质、分类及特点,旨在挖掘《三国遗事》神话文本的文学性与文学价值。朝鲜最早的神话为动物图腾信仰衍生出的动物图腾神话,《三国遗事》神话中的“熊、虎、鸟”等动物形象,就是动物图腾神话的延续。随着社会的发展,神话逐渐文明化、合理化,具有了社会神话特点。神话产生时期,原始信仰占据主导思想,体现出本土巫俗与动物崇拜信仰的内涵。《三国遗事》中共有九篇神话,分为民族起源神话、建国始祖神话、其他国王神话、姓氏神话四类,所记录的神话着重描写了帝王诞生时的神异现象,借以说明朝鲜王与中国帝王一样神异非凡,反映了作者一然自身强烈的民族意识。《三国遗事》保存了朝鲜神话的原貌,研究这些神话的文学性及文学价值,可以对朝鲜文学追根溯源,找寻朝鲜民族文化之根。第四章研究《三国遗事》中的民间故事,探讨其性质、分类与意义,以及对朝鲜后世小说文学产生的影响。《三国遗事》中共有大小民间故事93个,共分为7种类型,包括英雄与国王故事、志怪故事、信仰故事、宝物故事、孝善故事、梦幻故事、民俗故事。这些民间故事是《三国遗事》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可以说是核心部分。这些民间故事中,寄托了一然的情怀,凸显了一然收录民间故事的目的与意义。通过这些民间故事,补漏正史,表达民众情感;教化百姓,宣传佛教义理;弘扬民族精神,谱写民族文化。《三国遗事》中的民间故事不仅内容精彩、形象丰满,奇诡神异,精彩绝伦,且立意深远,文学造诣极高,对朝鲜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金庾信》故事主人公是朝鲜小说中民族英雄人物形象的原型;《桃花女、鼻荆郞》故事为后世人鬼相恋小说提供了题材;朝鲜三大古典小说之一的《沈清传》继承了《贫女养母》故事的母题;《调信》故事是朝鲜梦幻启悟小说的原型,是梦游录小说形成的基础。如果说研究《三国遗事》中的神话是对朝鲜文学的追根溯源,那么研究《三国遗事》中的民间故事就是梳理朝鲜文学的枝脉。第五章研究《三国遗事》中的乡歌和赞诗。首先,探讨乡歌的产生背景、性质及分类,并结合背景故事解析了乡歌的本质;其次,探讨赞诗性质、艺术手法及思想意蕴,旨在研究《三国遗事》中诗歌的文学性及文学价值。朝鲜乡歌产生于三国时期,一直发展到统一新罗时期,成为独一无二的民族诗歌艺术形式,仅保存下来的14首全部收录于《三国遗事》中。这些乡歌具有本土咒术歌、佛教歌曲、《诗经》中“颂”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把乡歌可分为三类,即咒术性质乡歌、佛歌性质乡歌、“颂”性质乡歌。这些乡歌有的风格淳朴,有的辞藻华美,有的表达民众情感,有的祈愿国泰民安,儒释道思想及本土信仰蕴藏其中,表达了民族感情和张扬了民族精神。《三国遗事》全文共有48首赞诗,这些赞诗有的补充说明叙述内容,有的表达自己的立场,有的发出赞美感叹。一然以丰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展现了自己的立场与感悟,抒发了自己的民族精神、佛教理念与人生态度,同时这些赞诗以其丰富的艺术性,在朝鲜汉诗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诗歌是情感的表达,研究《三国遗事》中的诗歌,是感受民族情感与一然个人情感的过程,是探索朝鲜文学深层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第六章研究《三国遗事》与中国文学的关联,旨在通过比较的方式,探讨《三国遗事》的文学性与文学价值。首先,比较了《三国遗事》和《搜神记》,《搜神记》干宝著,是中国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主角为鬼、妖怪、神仙,杂糅佛道,以记录神异诡怪之事为主。《三国遗事》也记录了许多光怪陆离的神异故事。运用影响研究的方法,比较《搜神记》与《三国遗事》中的精怪故事,探讨《三国遗事》与《搜神记》的关联,分析关联形成的原因。其次,以“梦”为切入点,运用平行研究方法,探讨《三国遗事》与《红楼梦》中的“梦”。《三国遗事》中的“梦”主要有“胎梦”、“心想事成之梦”、“神助之梦”、“佛法之梦”,而《红楼梦》则通篇皆为一场“大梦”。通过比较发现,《三国遗事》是用“梦”来赞誉古朝鲜圣明帝王和历史英雄的伟大神奇,表露民族意识,弘扬民族文化。而《红楼梦》则是通过写“人在梦中”来表露内心对世态残酷的痛苦感受,客观上揭示和批判了社会的腐朽与没落。《三国遗事》之“梦”体现了微观思维,把“梦”的小故事分散在各个章节之中,对“梦”的利用更注重在“史”方面的价值。而《红楼梦》之“梦”体现了宏观思维,“梦”是整个事件过程,对“梦”的利用更具有艺术性。两部作品用“梦”表述的形式与艺术,既表现为方法和手段也表现为内容与思想,都有着不朽的文学价值。《三国遗事》作为一部域外汉文典籍,在史学、宗教学、文学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从文学层面上说,研究《三国遗事》对域外汉文学研究、朝鲜文学研究、中朝文学文化交流研究、东亚乃至亚洲文学研究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有关《三国遗事》文学方面的研究,目前在国内研究成果相对少,本文研究《三国遗事》中的神话、民间故事与诗歌,同时进一步延伸研究《三国遗事》与中国文学,力求系统性和全面性,可谓是一种新的尝试。《三国遗事》因其保存了大量朝鲜民族本土文学作品和本身的文学成就,成为朝鲜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希望本文能对《三国遗事》相关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其他文献
细根是链接植物与土壤生态过程的枢纽,同时也是森林地下部分资源获取的主要器官。细根动态对陆地生态系统中碳的流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全球气候变化(如氮沉降增加及降雨量减少)的背景下,细根会通过改变其动态和形态特征来响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目前有关细根的动态与形态对增氮和减水的响应结论不一,且研究多集种在生长季。本研究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增氮(N)、减
甜菜(Beta vulgaris L.)是我国主要的糖料作物之一,其种植地区主要是我国降水相对匮乏的东北、西北、华北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中有机质贫瘠。目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土壤盐渍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给甜菜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深入研究盐胁迫对甜菜生长发育的影响、探讨盐胁迫下甜菜的生理机制,对培育甜菜抗逆品系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耐盐性较强的甜菜品系T510和耐盐性较弱的210为研究材料,采用
目的: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识别早期诊断或预后相关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标志物对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状况以及寻找潜在的药物治疗靶点至关重要。近来大量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12(SNHG12)在多种肿瘤中过表达,且表现出促癌活性。此外,SNHG12高表达被认为是肿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然而,关于SNHG12在肿瘤中预后价值的研究结果仍有争议。
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量近年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采用现浇工艺的传统明挖车站由于其低效率,污染严重等不足,渐渐无法满足我国轨道交通的大规模建设。预制装配式结构具有高效率、高质量、绿色环保等显著优势,在地下盾构隧道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增多。但在车站中的应用依然较少,相应地,针对其结构体系力学性能的研究也存在不足。本文以长春地铁2号线某预制装配式车站为背景,预制构件首次设计并采用榫槽式接头连接。针对装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痛风定胶囊治疗痛风、高尿酸血症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机制,为临床运用痛风定胶囊治疗痛风高尿酸血症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中药临床药理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获取秦艽、黄柏、延胡索、赤芍、川牛膝、泽泻、车前子、土茯苓的活性成分及靶点,对检索到的有效成分未能检索到靶点的化合物通过PubChem数据库获取或者用ChemDraw17.1软件画出化合物2D结构,
本文对硕士期间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整理汇总,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进行羊角天麻中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第二章对从羊角天麻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疟活性研究;第三章综述了抗疟倍半萜类天然产物研究进展。目的:通过研究羊角天麻(Dobinea delavayi)根的化学成分,寻找具有一定体内抗疟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方法:采用多种柱层析手段(如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反相MCI)分离纯化化合物,
本论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对节茎石仙桃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第二章利用HPLC测定节茎石仙桃氯仿部位中3个菲类和2个联苄类化合物的含量,第三章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节茎石仙桃的根、茎、叶、花和果实中的16种无机元素的含量。目的:这项研究对节茎石仙桃Pholidota articulata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还考虑到节茎石仙桃的根、茎、叶、花和果实的健康风险,监测了重
目的研究多叶重楼及其变种云南重楼主要有效成分差异,为多叶重楼长期作为云南白药系列产品的主要原料入药提供依据;对不同产地云南重楼品质进行评价及内生菌进行分离鉴定,初步探讨云南重楼品质与内生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HPLC测定不同产地多叶重楼和云南重楼根茎中重楼皂苷Ⅰ、Ⅱ、Ⅲ、Ⅴ、Ⅵ、Ⅶ、H含量及重楼皂苷Ⅰ、Ⅱ、Ⅶ总含量,并建立其HPLC指纹图谱,比较差异;采用UPLC-ESI-Q-TOF-MS对不同产地
本论文对硕士期间的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对364种滇西植物进行了体外降脂活性的筛选;第二章为丽江山荆子(Malus rockii)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降脂活性研究;第三章论述了丽江山荆子主成分的体内降脂活性研究;第四章综述了苹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目的:寻找植物来源的新型降脂天然产物或先导成分,研究其相关降脂作用机制,从而为开发滇西地区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奠定基
本论文对硕士期间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阐述了204种滇西植物样品的体内抗疟活性研究概况;第二章阐述了丽江黄芩的化学成分及单体化合物的体内抗疟活性研究;第三章阐述了圆叶牵牛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及部分化合物的疟色素形成抑制活性研究;第四章综述了疟原虫线粒体bc1复合体抑制剂的研究进展。目的:寻找植物来源的天然抗疟成分。对丽江黄芩(Scutellaria likiangensis)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