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F2C基因表达水平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及其对细胞增殖、周期、凋亡影响的研究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KIF2C基因表达水平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及其对肝癌细胞体外增殖、周期、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借助公共数据库,探究KIF2C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差异表达以及基因表达量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通过慢病毒介导感染肝癌细胞株Hep3B、Huh7,从而过表达和沉默肝癌细胞内KIF2C基因的表达。采用q RT-PCR法检测稳转细胞株内KIF2C基因mRNA表达水平,从而验证过表达和沉默效率。采用CCK8法检测过表达和沉默KIF2C基因后对肝癌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过表达和沉默KIF2C基因后对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并对其靶基因进行富集分析,筛选可能相关的生物学过程以及分子信号通路。结果:1.KIF2C基因在肝细胞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且KIF2C表达量与患者血清AFP水平、肿瘤分期、组织级别显著相关(P<0.05)。2.与空白组相比,过表达组、沉默组KIF2C基因在mRNA水平均相应的显著上调或下调(P<0.05),成功感染肝癌细胞并干扰靶基因KIF2C在细胞内的表达。3.CCK8法检测各实验组细胞在干扰KIF2C基因表达后细胞增殖能力:与空白组相比,过表达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沉默组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减弱(P0.05);沉默组在抑制KIF2C基因表达后,细胞周期明显受到阻滞,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5);沉默组在抑制KIF2C基因表达后,细胞凋亡比例显著增加,尤其是早期凋亡细胞(P<0.05)。6.在上调基因中,差异最明显的是miRNA-219a-2-3p;在下调基因中,差异最显著的是miRNA-4286。富集分析结果提示:miRNA靶基因主要富集在脂质代谢通路、Ras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结论:KIF2C基因促进肝细胞癌的进展并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显著相关,抑制KIF2C基因表达能显著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延缓细胞周期进展,促进细胞凋亡。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高频超声、超声造影及磁共振检查结果,探究高频超声及超声造影对膝关节PVN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30例膝关节PVNS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膝关节高频超声、超声造影及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分析所有病例患者术前高频超声、超声造影及磁共振成像检查表现,以评估高频超声及超声造影对于膝关节PVNS的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背景FYVE,Rho GEF And PH Domain Containing 1(Fgd1)是位于X染色体的Xp11.12区域的一个基因,该基因是一个发育的关键基因,它的突变会导致一种被称为阿斯科格综合征(Aarskog-Skott syndrome,AAS)的疾病,这种疾病会导致患者的面部、生殖器形态发生异常。FGD1蛋白属于鸟苷酸交换因子(GMP Exchange Factor,GEF)
冠状动脉微栓塞(Coronary Microembolization,CME)是由自发或医源性原因引起冠状动脉内的粥状斑块破裂,细斑块屑以及继发的血栓,沿血流到达微循环系统(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引起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广泛存在的冠脉微循环障碍显著削弱了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um infarction,A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目的:探讨术前口服或静脉补钾预防胃肠手术术中低钾血症发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拟行胃肠手术患者共30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口服补钾一天组(O组)、静脉补钾一天组(I组)、口服补钾两天组(OT组)、静脉补钾两天组(IT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五组,每组60例。O组患者于术前一天口服10%氯化钾溶液30ml,一日三次,每次10ml;OT组患者于术前两天每日口服10%氯化钾溶液30ml,一日三次,每次
背景及目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istone deacetylases 2,HDAC2)是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家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亚型,研究表明,HDAC2是调节炎症基因表达的关键因子,目前已被证实其与呼吸系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许多疾病相关。在动物模型实验中,上调HDAC2蛋白的表达,可以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在细胞实验中,上调HDAC2蛋
第一部分治疗前18F-FDG PET/CT显像代谢参数及DWI成像ADCmean值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治疗前18F-FDG PET/CT显像代谢参数及DWI成像ADCmean值与宫颈癌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为宫颈癌的准确诊断及治疗提供分子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经病理确诊为宫颈癌的患者236例,治疗前行18F-FDG PET/CT及MRI显
目的:通过了解我院特重度烧伤病人难愈性创面感染的致病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从而为指导临床规范使用抗菌药物防治特重度烧伤难愈性创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2012年11月—2019年10月,共七年间收治的特重度烧伤患者经综合治疗1个月后存在难愈性创面的116例住院病人的创面组织和分泌物标本为研究对象,对致病菌的分布和耐药性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共获566株致
背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一直以来是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标准手术治疗方法,而近年来美国外科肿瘤学会Z0011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前哨淋巴结1-2枚阳性、行保乳手术的乳腺癌患者避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是安全的。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于2018年启动了一项临床试验TAXIS,该试验旨在验证对临床腋窝阳性乳腺癌患者实施个体化腋窝手术(Tailored Axillary Surgery,TAS)+腋窝放疗,其无病生
目的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成骨速率达婴幼儿生长发育速度的4至6倍,远超骨折愈合,其成骨机制复杂,目前尚无定论,成为当今国内外研究聚焦的热点之一。骨是高度血管化的组织,血管形成是新骨形成的先决条件。本课题组在前期DO成骨机制的序列研究中,发现DO组织内的血管快速形成,而缺氧微环境、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
目的:嗅沟脑膜瘤是一种缓慢生长的肿瘤,其症状隐匿,就诊时肿瘤已巨大,给外科医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虽然外科技术已经得到显著发展,但最佳的手术方案仍存在较大的争议,本研究主要描述这些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显微手术治疗嗅沟脑膜瘤的结果及影响肿瘤复发的因素,旨在寻找一个对患者更有利的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9年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并进行显微手术切除的55名嗅沟脑膜瘤患者的病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