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的设计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fl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属于工程实践类论文。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发展迅速,数量与规模都极具扩大。许多高校不同程度地都面临着扩大、调整、改建、新建等各项任务。其中,教学楼是其中重要的建筑类型之一。本文以高等院校教学楼为研究对象,关注其公共交往空间,以理论结合实例、点面结合的方法对其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章对本篇论文的选题缘起及研究动机进行了简略介绍,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接着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围进行了框定,提出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思、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对研究内容经行了概述,阐述了教学建筑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教学建筑的几大块功能构成与空间构成,概述现代空间理论的发展,最后对交往空间的概念,交往空间功能和交往空间的主要特点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第三章对交往空间的基础理论经行了研究分析,从人的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出发,对人在建筑内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模式进行了分析,接着从人体工程学和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人对教学建筑内交往空间的需求有哪些,最后分析了教学建筑交往空间的几点要素。  第四章是对高等院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的类型特点研究,分类归纳得出六种不同的交往空间形态与它对人的影响度,接着笔者从使用者的角度对交往空间的尺度、交往空间的形态和交往空间的品质进行分析研究。  第五章列举了全国三个典型城市的三所高校,从总体规划到单体分析,逐层次的分析,剖析这三所高校教学建筑各自的特点。  第六章针对上两章的分析进行整理和归纳,提出了高等院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的几点设计原则:整体性的设计原则、内外协调的设计原则、空间形式多样性的设计原则。最后根据第五章归纳的几类交往空间的类型,提出具体的设计方法。然后简要介绍了自己的工程实践内容。  第七章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论文研究采用资料收集与实地调研并重的方式,既有前辈们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归纳,更多的是通过实地调研对各种空间类型进行分析,通过对多所学校的同学调查得出结论,最后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论文的根本目标是对我国未来高校教学建筑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设计手法。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居住环境逐步改善,但公共交通拥堵、城市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逐渐显现,居住区环境的公共服务配套设计缺失首当其冲。2015年底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使城市的历史文脉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近现代既有建筑作为历史沉淀的物质实体,肩负着见证时代变迁和延续固有文化
自工业革命以来,建筑和规划学者便开始从不同角度出发对高层住宅进行研究和探索。高层住宅形态也经历了不断演化的过程。从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理想到1933年的《雅典宪章》,都选
理性主义设计风格是建筑学范畴非常重要的设计流派之一,历经多年多种思潮涌现,它们所提供的观念和方法,对我国建筑理论建设和现实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本文基于当代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力度推行绿色建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绿色建筑,随着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的颁布,北京、上海等地方绿色建筑评
学位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曾驻于武安市的冶陶镇冶陶村。在1946年到1948年期间冶陶村成为晋冀鲁豫边区秘密首府,曾一度成为晋冀鲁豫四省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
我国的传统民居建筑承载着优秀的历史文化,在这些传统建筑中不仅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思想、价值观和审美观,更是我国传统文化所遗留下来的物质财富和智慧结晶。武安地区遗存有许
士文化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瑰宝,更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与内驱力。士文化对上影响着统治阶级政策策略,对下影响着普通老百姓的伦理道德,渗透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
随着直辖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重庆城市化进程飞速推进,目前,城市建设已进入“二环时代”,住区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山地规模住区大量涌现。在快速城市化与土地供需矛盾日益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