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以1840年至1911年间新教医药传教士所译著的书籍以及在《教务杂志》、《博医会报》等期刊上撰写的涉及中医的文章为基本史料依据,考察来华新教医药传教士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医学这一问题。
在以往的研究中,新教医药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医学史,特别是在近代中西医学交流史中,在引进、推广西医等方面起的诸种作用已经受到各方研究者的注意。但是对新教医药传教士群体眼中的“中医”是何种形象则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状况并就上述研究现状形成原因作初步的分析。本文将试图揭示出在这个问题上“失语”的医药传教士群体的“声音”。
本文第二部分主要依据新教医药传教士的观点,分别从基于民间信仰基础甚至带有迷信色彩的“中国医术”,体系化的“中国医学”的医学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医事制度,以及中医使用的中国药材三个方面对不同医药传教士的观点进行比较。梳理出不同时期内不同的新教医药传教士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看法的异同之处。由此可以展示近代中西医相遇时,医药传教士群体是如何在西医知识体系的参照下认识中医的。这种认识,带有强烈的“西方文明”的思维特征。既有其客观性的一面,也有其失真、乃至带有强求意味的一面。而正是这种认识促成了近代史上“中医”和“西医”概念的形成。本文的第三部分则着重分析新教医药传教士就各类问题开展讨论时,涉及到的对“中医”的认识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医药传教士群体对中医的认识,如何受到各类现实因素的影响的。
本文旨在对史料中,特别是西文原始文献中,新教医药传教士对于中医形象的认识进行初步的梳理和分析。期望通过这一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从一个不同的视角去理解来华新教医药传教士的行为和思想。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近代史上“中医”和“西医”概念的形成,以及中西医之间的竞争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同时显示出,对西文原始文献的解读,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掌握近代史上西方文明是如何认识中国,言说中国的,是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