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点的体表心电图鉴别诊断方法的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y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比较既往不同的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点的心电图鉴别诊断方法,最终得出一种准确率更高的两步法鉴别诊断流程;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流出道解剖毗邻部位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鉴别诊断方法及其流程。第一部分:两步法鉴别左、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源背景:尽管目前已有多种用于预测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部位的体表心电图诊断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在有效性和准确性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本研究旨在构建一套更加准确、高效的心电图诊断流程用于鉴别左、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源。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阜外医院住院并成功实行射频消融手术的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73例,其中起源于右室流出道者124名,起源于左室流出道者49名。通过对其12导联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构建一套高效、准确的序贯式心电图诊断流程,而后在前瞻性队列中进行验证。结果:对纳入研究的173名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总体分析中,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ROC)分析的结果,胸前导联移行区(transitionalzone,TZ)指数<0联合V2S/V3R指数≤1.5用于预测左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敏感性为93.5%,特异性为85.9%,准确性为87.3%。对其中71名移行在V3导联的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显示,V2S/V3R指数≤1.5联合V3导联R波偏倚时限>80ms用于预测左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1.7%、83.1%、85.9%。在前瞻性队列验证中,TZ指数<0联合V2S/V3R指数≤1.5在整体分析中预测左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准确性为91.2%,而V2S/V3R指数≤1.5联合V3导联R波偏倚时限>80ms在移行于V3导联的亚组分析中预测准确率达94%。结论:TZ指数<0联合V2S/V3R指数≤1.5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预测左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的心电图诊断流程。对于移行在V3导联的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V2S/V3R指数≤1.5联合V3导联R波偏倚时限>80ms或许是更优的选择。第二部分: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后间隔、右冠窦、希氏束旁的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鉴别诊断背景: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后间隔(posterior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pRVOT)、右冠窦(right coronary cusp,RCC)和希氏束旁(nearthe his bundle.HIS)的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鉴别诊断对于电生理医生来说至今仍是一个挑战。本研究旨在提出一套心电图诊断流程用于鉴别上述部位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方法:本研究共纳入75名起源于pRVOT、HIS、RCC部位并成功实施射频消融手术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中pRVOT组57名,HIS组5名,RCC组13名。将各组间心电图测量指标进行比较,选取诊断效力最好的心电图测量指标构建鉴别诊断标准。结果:通过比较各组间众多心电图测量指标间的差异,发现I导联R波振幅(RI)和V2S/V3R指数在上述三组间差异最为明显,在鉴别上述解剖部位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中表现出最佳的诊断效力。而后通过将RI与V2S/V3R指数两者联合,建立了可将pRVOT、RCC与HIS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鉴别开来的诊断标准,如下所示:(1)同时满足RI<0.65mV和V2S/V3R指数>1.5,提示pRVOT起源,其敏感性为96.2%,特异性为69.6%;(2)同时满足RI≥0.65mV和V2S/V3R指数>1.5,提示HIS起源,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0%;(3)同时满足RI<0.65mV和V2S/V3R指数≤1.5,提示RCC起源,其敏感性为52.9%,特异性为93.1%。应用上述诊断标准组成的序贯诊断流程鉴别pRVOT、RCC和HIS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总准确率达83%。结论:HIS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其I导联表现为明显的正向R波;通过将RI与V2S/V3R指数两者联合构成的序贯心电图诊断流程可以较准确地将起源于pRVOT、RCC和HIS的室性心律失常鉴别开来。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建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肾小管酸中毒(pSS-RTA)患者的单中心初治队列,探索初治pSS-RTA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发病危险因素以及生存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pSS-RTA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pSS和RTA相关临床表现、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案,以pSS-RTA的确诊时间作为基线时间点,对初治pSS-RTA患者进行基线特征描述及亚组分析;进一步进行病例
目的:近些年来,已有多项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单克隆抗体治疗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有效。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单克隆抗体联合化疗治疗其他晚
第一部分:急性胰腺炎早期抗炎的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目的: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旨在探究在AP患者早期使用吲哚美辛栓治疗的疗效。方法:连续性纳入2018年6月1日至2021年3月30日在我院接受治疗且发病时间在48h以内的AP住院患者,比较标准治疗和标准治疗联合吲哚美辛栓的临床疗效。结果:1.共133名AP患者纳入分析,吲哚美辛组(n=59)和标准治疗组(n=74)患者入
第一部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新发肺间质病变相关危险因素的系统综述及荟萃分析目的:本研究通过系统性文献综述和荟萃分析,回顾既往有关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新发肺间质病变(Rheumatoid Arthritis 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RA-ILD)的发病危险因素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探究与RA-ILD发病相关的重要临床危险因子。方法:通过检索 Pub
大规模的癌症基因组测序表明,体细胞突变积累可能受环境暴露、组织类型以及器官或组织所处的解剖学部位的影响。现有大量数据支持这样的假说,即在健康人形态正常的细胞中,也存在癌症相关突变的累积。已有一些先期研究结果,使我们对正常组织的突变负荷及其克隆进化有所了解。但先期研究所用的器官或组织标本通常来源于不同个体,由于个体间遗传背景和生活史不同,所获结果难以比较和得出正确结论。为进一步准确解释突变与癌症发生
消化道肿瘤是我国常见的肿瘤,消化道肿瘤的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约占我国肿瘤总的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的一半,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和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的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都排在前五名。目前临床上用于消化道肿瘤标志物共同的特点是敏感度低,不适合用于消化道肿瘤的筛查和早期诊断,导致消化道肿瘤就诊
研究背景:软骨组织缺损修复一直是整形外科临床工作的一大难点。近年来,软骨组织工程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新的思路。尽管目前已有将组织工程软骨应用于临床的成功个案报道,其临床转化仍然需克服很多问题。目前,组织工程软骨在体转归的评估仍是以组织病理学切片检查为金标准,迫切需要一种安全无创的动态监测手段以检测工程化组织植入后的转归。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软
食管鳞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死亡率高,预后较差。食管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为在炎症因子等环境因素的刺激下,其基因组逐渐发生改变,表型体现为从增生到乳头状瘤,再到鳞癌,其中涉及到增殖-分化稳态逐渐失衡这一过程。但从食管上皮增生转变为食管鳞癌这一过程,其增殖-分化稳态发生紊乱的机制仍不清楚。食管鳞癌病人多为晚期患者,因此难以了解导致食管鳞癌早期阶段增殖-分化稳态失衡的驱动基因。目前的大鼠食管鳞癌模型建
[目的]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diabetic cognitive impairment,DCI)是糖尿病的一种慢性并发症,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中医理论认为,DCI多由“肾虚血瘀,髓海不充”所致,课题组根据既往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以“补肾活血,益脑健智”为法,将菟丝子、仙灵脾、女贞子、葛根和红景天五味中药组成兔仙合剂。本课题将应用网络药理学、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以及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从生
第一部分:头颈部鳞癌预后因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题目: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STING在头颈部鳞癌中的预后价值和信号通路目的:TMEM173基因是一种先天免疫调节基因,由TMEM173编码的蛋白STING是先天免疫信号产生的重要辅助因子,作为胞质DNA的传感器,促进I型干扰素的产生。虽然它对多种癌症的肿瘤治疗和预后都有影响,但对头颈部鳞癌(HNSCC)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旨在探讨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