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工业遗产地段保护性再利用规划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8566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退二进三的过程中,大量工厂关、停、并、转,留下了许多具有宝贵价值的工业遗产地段。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经历了从建筑单体-建筑群体-整个工业遗产地段保护和再利用的历程。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利用不同的是,工业遗产地段的保护和再利用需要注入新的产业,以恢复其活力。而产业方向的选择应置于城市整体发展框架之下,新的功能应既有利于地区功能的整合,又代表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后工业时期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当代城市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在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空间结构发展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一些自发的实践案例表明,以文化创意朝阳产业置换原有的夕阳产业促进了工业遗产地段的保护和再利用。如何使文化创意产业更科学的促进工业遗产地段的保护性再利用,实现工业遗产地段的可持续发展,其科学的规划方法日渐成为城市规划界学术研究热点之一。 为此,本论文以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工业遗产地段的保护性再利用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在总结国内外工业遗产地段保护和更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工业遗产地段的特征和价值;另一方面,在分析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与态势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及其产生、发展所需的城市基础。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和工业遗产地段各自特征与需求的分析,论证了文化创意产业与工业遗产地段的内在联系,即:工业遗产地段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物质空间载体,承载与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工业遗产地段保护性再利用注入富有活力的朝阳产业,提供了新的有机更新模式,促进了工业遗产地段的保护性再利用的健康发展。最后从技术和管理层面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工业遗产地段保护性再利用规划核心内容。在技术层面从规划的原则、策略、地段价值评价、用地利用规划模式、工业特色要素保护、适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重构进行研究。在管理层面对规划政策扶持、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措施、公众参与和规划程序等方面进行探讨。 本论文的研究丰富了工业遗产地段保护性再利用的理论,有利于指导相关实践。
其他文献
本文从我国对能源问题的重视、既有农宅的居住条件落后于时代要求、当前北方农宅能耗现状与国家对住宅节能要求的矛盾、以及农民对于节能认识误区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积极稳妥
我国正处在一个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城镇用地迅速扩张,大量影响城镇生态安全和空间格局的非建设用地被盲目流转为建设用地进行开发,为城镇的持续和谐发展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
在快速化城市发展过程中,能源问题、土地利用、环境问题等已经开始成为制约城镇可持续化发展进程的主要障碍,科技进步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驱动力,也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我国的小学教育无论从教学对象、内容还是教学目标都与传统的教育有了极大改变。与大学校园相比,小学校园规模小、建设量大,长期以来,小
人口老龄化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我国自2003年步入老龄社会后,老年人口每年迅速增长,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提出了更高
历史街区复兴是当下中国广受关注和热议的话题。作为记录一个城市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历程的重要载体,展示了城市历史演变的“年轮”,蕴含了未来塑造城市特色和个性所不可或缺
本论文是导师汪永平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西藏藏传佛教建筑研究》(批准号50678082)的子课题。论文以始建于11世纪,因元代扩建成名的西藏日喀则夏鲁寺建筑为研究对
市场经济的确立、普遍的商品化与资本生产的合法化,使中国当代建筑状况发生了转折性的嬗变。但与此相伴的却是在学界日益增多的针对建筑商品化的批判,并正在成为论述中的话语主
学位
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乡愁”文化的重视,新农村建设更加尊重和提倡原有农村风貌、特色的传承和发扬。河北省大规模的村庄整治正基于此。  论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
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交流与进步。从早期的露天集市到现在的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可以说商业建筑承载、见证了人类文明。 如今商业综合体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