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年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所获得的生活经验如:印象、情感、记忆、知识、梦境、等主观心理感受,对个体成长过程中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童年生活经历中那些带有强烈主观情感的心理因素对艺术家人格的形成,及其艺术作品的呈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情结(complex)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1961)提出。荣格认为:情结是由人的无意识当中存在着的因个体冲突经验,或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本能)驱动下所引起的一种情感、思想与记忆。这种潜意识下的心理能量其主要作用是补偿内心冲突所带来的不平衡性。简单的来讲,情结就是个体出自潜意识中的一种寻求心理安全、平衡心理冲突的心理情感。童年时期的各种心理因素与体验都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情结。本文中所提到的“童年情结”主要指童年时期生活在乡村的艺术家,以童年体验为情感基础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艺术家为了寻求精神家园而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和追忆。心理美学的观点认为:艺术家存在向童年归依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使得艺术家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充实、神圣、安适和永恒的精神享受。因此,通过荣格对情结的解释和心理美学对艺术家归依童年的体验阐述,我们便找到了中国当代乡土题材油画中艺术家将童年体验渗透其中的心理学依据。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学家童庆炳先生在其著作《现代心理美学》和《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中,专门指出,艺术家的童年经验对其作品呈现有着重要的影响。作者从体验的生成,到体验的类别,再到创作动机的产生,论述了童年经验影响艺术家作品创作的思维过程。本文试图以“童年情结”为切入点,结合中国当代乡土题材油画作品和代表艺术家,来分析作品中所表现童年体验的相似动机与不同方式,以及画面中所体现出的图像特点,以此窥探艺术家是如何将童年体验融入到自己作品中的。本文共有四章内容,第一章,核心概念阐述:分别解释童年体验与“童年情结”以及二者的关系;梳理乡土题材油画在中国的发展与嬗变,总结“童年情结”是中国当代乡土题材油画的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第二章,主要解读中国当代乡土题材油画中“童年情结”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特征,结合艺术家童年的农村生活经历、自述以及作品的图像符号来分析其对童年体验的不同表达方式;第三章,首先分析了童年情结在中国当代乡土题材油画中的形成原因,分别从艺术家童年生活的外在环境和内在心理因素两个方面来探讨与乡土题材之间的联系;第四章,主要归纳童年情结的艺术价值和对乡土题材油画和笔者自身创作的启示。本文在论述过程中综合了心理学、心理美学、社会学和美术学的相关概念,运用图像分析、举例论证和个案举例等方法阐释童年情结在中国当代乡土题材油画中的体现,以现当下代表性艺术家及其作品加以对比解读,分别对他们的作品特征、童年体验的表现方式以及形式语言做出梳理、归纳,力图揭示全球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所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承载童年记忆的家园逐渐消逝。折射出艺术家面对这一现象内心所产生的矛盾与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