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桡骨远端骨折(distal radius fractures, DRFs)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为多见。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桡骨远端骨质脆性增加,极易发生骨折,低能量即可造成粉碎性骨折,因此骨折多不稳定。传统的石膏、小夹板等闭合复位外固定对于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对于复杂的、不稳定的骨折难以维持其位置,治疗效果欠佳。本文通过临床观察外固定支架结合小夹板外固定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不稳定性DRFs的治疗和随访结果,分析和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中医院骨伤科2011年2月-2013年6月的60例桡骨远端骨折。所有病例按照诊断标准及排纳标准采集,均为老年患者,且都是单侧桡骨远端骨折,其中28例为切开复位内固定组,32例为外固定支架结合小夹板组。两个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后第6周、3个月、6个月拍摄X线正侧位片,测量桡骨短缩的长度、掌倾角以及尺偏角,关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根据Mayo评分对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并做详细记录。在治疗期间,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术后所有患者根据骨质疏松程度对症治疗,同时辨证施治配合内服中草药、中药熏洗等治疗。所有收集的数据均采用SPSS16.0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都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6周-6个月,所有患者均在8-12周获得临床愈合。外固定支架组无针道感染,无固定螺钉断裂或脱落,无掌骨断裂,无神经肌腱损伤等情况的存在。切开复位内固定组无钢板断裂,无螺钉松动、断裂或脱落,无肌腱断裂等情况的发生。所有患者在复查时拍摄患腕关节正侧位片,并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分。所采集数据具体分析如下:1.经过卡方检验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组与外固定支架组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受伤方式、受伤侧别等方面,P值均大于0.05,表明两组数据来源于同一整体,存在可比性。2.两个治疗组在手术时间上比较,P<0.05,表明两个治疗组在手术时间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固定支架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3.两个治疗组在临床愈合时间上进行比较, P>0.05,两个治疗组在临床愈合时间上无明显差异。4.两个治疗组在治疗前进行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组间分析,P值均大于0.05,表明两组数据源于同一整体,存在可比性。两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资料,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均获得良好的复位,两种固定方式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两个治疗组治疗后,掌倾角、尺偏角以及桡骨短缩各进行组内比较,P值均大于0.05,说明各时期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的程度无明显改变,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在复位后维持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长度方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两组手术方式治疗后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分别进行组间比较,P值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个治疗组在纠正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茎突长度方面没有明显区别。5.腕关节功能评分中,第6周、第3个月两种治疗方法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在3个月内切开复位内固定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外固定支架组。第6个月两组腕关节功能比较,P>0.05,表明两组在第6个月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无明显区别。结论:外固定支架结合小夹板外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术均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手段。在恢复关节面的平整、纠正桡骨短缩、掌倾角和尺偏角方面,均取得满意的结果。外固定支架手术时间相对较短,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3个月内,切开复位内固定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外固定支架组,但在6个月后,两组腕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