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虫夏草是麦角菌科虫草属冬虫夏草菌寄生在高山草甸土壤中的鳞翅目蝙蝠蛾科幼虫体内而形成子座-僵虫的复合体,特指产于我国青藏高原的虫草。据记载冬虫夏草具有益精髓、补虚损、保肺、益肾、止血、化痰等功效,主要用于虚劳咳嗽、咯血盗汗、阳萎遗精、腰膝酸软等症。正因冬虫夏草如此诱人的药用价值,促进了其经济价值的增长,这也成为其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然而现在对冬虫夏草的研究还处于初步状态,也有很多需要解决和标准化的问题。以往对于冬虫夏草的研究多集中在形态学方面,而在分子水平的研究相对较少,例如,目前Gene Bank上收录的蝙蝠蛾线粒体基因组数据仅有2种。为了能够从分子水平上更深入的探讨蝙蝠蛾,本实验研究了一种冬虫夏草菌的寄主蒲氏蝠蛾Thitarodes pui的线粒体基因组,通过PCR、全序列的测定以及拼接和基因注释与其结构的分析,并且结合Gene Bank上已测序的其它2种蝙蝠蛾线粒体基因组的数据,对蒲氏蝠蛾的线粒体基因组从其基因排列顺序、大小、密码子的使用、碱基组成、tRNA基因和rRNA基因以及A+T丰富区等方面进行较详细的分析和比较,并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通过研究发现蒲氏蝠蛾Thitarodes pui的线粒体基因组长度是15928bp,和其他鳞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一样,包括22个tRNA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和一个A+T富含区。但是与鳞翅目其他昆虫相比较,蒲氏蝠蛾的基因组排列顺序发生了变化,由trnM-trnl-trnQ变成了trnI-trnQ-trnM,这种排序方式与其祖先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一致。结合系统发育结果,可以确定蝙蝠蛾是一种较为古老的物种,这种基因结构为其生境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蒲氏蝠蛾线粒体基因组中,基因间隔序列有15处,间隔长度在1-79bp之间,既无基因间隔也无重叠的区域共有13处,基因重叠区有8处,基因重叠区范围在1-8bp之间。蒲氏蝠蛾线粒体基因组各区段的A+T含量都很高,非编码区中的A+T含量最高,达到了92.9%。对于密码子的使用情况,除COI的起始密码是CGA之外,其它蛋白质基因的起始密码都是ATN,终止密码子中有以标准密码子TAA和TAG作为终止密码子,也有的蛋白质基因以不完全终止密码T作为终止密码子。COI基因中有76bp碱基序列在冬虫夏草的三个寄主蝙蝠蛾中完全一致,而与其他物种不同,这能够作为基因水平上鉴定冬虫夏草真假的依据。而ND3基因在不同的蝙蝠蛾中序列的长度与其生长环境的海拔高度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可以作为检验优劣虫草的依据。在22个tRNA基因中发现,tRNAtyr基因序列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即位于高海拔地区的蝠蛾(蒲氏蝠蛾和人支蝠蛾)的基因序列一致,而低海拔地带的无钩蝠蛾的基因与其有所差异,这一特点也可以作为辨别虫草优劣的证据。在蒲氏蝠蛾的线粒体基因组的非编码区中,发现其序列的长度比鳞翅目其他昆虫长很多,由于非编码区是整个基因组中变异最大的部分,所以序列长度的增加使得蝙蝠蛾种类变化的空间更大。同时,在非编码区的起始位点,鳞翅目的其他昆虫中都有一段"ATAGA"或"ATAGAA"引导的保守的多聚T结构,但是在蝙蝠蛾中只有一段多聚T,而没有典型的引导序列,这一特征可以作为冬虫夏草真伪鉴定的又一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