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膳食纤维降血糖作用机制及其物质基础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meng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是一类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并伴有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代谢紊乱性疾病。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既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又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研究表明,膳食纤维的摄入与糖尿病发病率显著负相关,且有利于预防和减轻糖尿病症状。大麦膳食纤维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提高免疫力、肠道益生等作用,提示大麦膳食纤维具有防控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代谢综合疾病的潜力,但目前大麦膳食纤维对糖尿病及相关病症的影响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本论文以大麦膳食纤维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制备大麦碱提多糖BIF-60、大麦水提多糖BSF-20和BSF-80r,对这三种多糖的结构和溶液性质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膳食纤维的结构、性质以及大鼠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大麦膳食纤维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改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归纳如下:(1)通过碱提醇沉法从BIF中分离出得到BIF-60,对其理化性质和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BIF-60主要由木糖(48.5%)和阿拉伯糖(30.3%)组成,其平均分子量为1360 k Da。甲基化和1D/2D NMR分析表明,BIF-60由未取代的(1,4-连接的β-Xylp,56.9%)、单取代的(1,2,4-连接的和1,3,4-连接的β-木糖基,22.1%)和双取代的(1,2,3,4-连接的β-木糖基,18.4%)木糖单元连接成主链,支链上糖残基有T-Araf-(1→、T-Xylp-(1→、→5)-Araf-(1→、→2)-Araf-(1→、→3)-Araf-(1→和→4)-Glcp-(1→。BIF-60溶液在0.1-0.5%浓度下表现为近牛顿流体特性,在高浓度(超过1%)时表现出剪切稀化的假塑性流体特性。粘弹性测试中,BIF-60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表现出频率和浓度依赖,BIF-60具有低凝胶稳定性和弱胶凝能力。(2)通过乙醇分级沉淀法从BSF中获得两个均相组分BSF-20和BSF-80r,对其理化性质和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甲基化和1D/2D NMR分析结果显示,BSF-20是主要由β-D-Glcp残基通过(1→4)键,偶尔通过(1→3)键连接组成;BSF-80r为线性α-(1→4)-葡聚糖,结构与极限糊精相同。HPSEC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BSF-20在水溶液中呈现线性柔性链形态,HPSEC分析表明BSF-20具有较高特性粘度([η]=657.8 m L·g-1)。BSF-20溶液为典型的高粘度假塑性流体,在低浓度和高浓度下均表现出剪切稀化行为。粘弹性测试中,BSF-20溶液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储能模量G’始终大于损耗模量G’’,表现出典型弹性凝胶特征。(3)评估BSF、BIF和BTF对正常大鼠血糖血脂和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三个大麦膳食纤维均显示出了降血脂作用,具体表现在甘油三酯、LDL-C水平下降,体重减轻。在肠道酵解方面,三个大麦膳食纤维提高了盲肠异丁酸、异戊酸、戊酸水平,以及粪便乙酸、丙酸、总SCFAs水平。此外,BSF和BTF显著提高了盲肠丙酸水平。大麦膳食纤维干预后正常大鼠的结肠菌群呈现显著差异,其中以BTF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菌群结构相似度最低,且BIF组结肠菌群的多样性要高于BSF组。采用LEf Se分析对测序结果进行关键菌属分析发现BSF对产SCFAs罗氏菌属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BIF增加了普雷沃氏菌属含量。(4)评估BSF、BIF和BTF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和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三个大麦膳食纤维均能显著降低FBG水平,提高HDL-C水平,降低血清ALT水平、提高总蛋白水平,降低氧化产物MDA水平,降低肌酐水平,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血脂代谢和肝功能、肾功能起到改善作用。BSF和BTF还能显著改善大鼠胰岛素敏感性。从肠内酵解的角度来看,BSF显著增加盲肠和粪便中丁酸、总SCFAs水平,BSF还提高盲肠中丙酸水平;BTF显著提高盲肠中丁酸、总SCFAs以及粪便中乙酸、丙酸、总SCFAs水平;BIF显著提高盲肠中异丁酸、异戊酸、戊酸以及粪便中乙酸、丙酸、异丁酸、异戊酸、总SCFAs水平。16S r DNA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大麦膳食纤维干预后糖尿病大鼠的结肠菌群出现显著差异,BIF组与糖尿病对照组相距最远,菌群结构相差最大;且BIF组的α多样性(Shannon和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BIF组结肠菌群的组内均匀度和丰富度下降。LEf Se分析各大麦膳食纤维组结肠菌群关键物种,结果显示BSF促进普雷沃氏菌属和粪球菌属的增殖,BIF显著富集Akkermansia菌属,BTF增加毛螺菌科、乳酸杆菌属和Allobaculum菌属水平。三种大麦膳食纤维均对2型糖尿病大鼠具有改善作用。BSF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胰岛素分泌、肠道代谢产物丁酸、肠道菌群普雷沃氏菌属和粪球菌属有关;BIF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肠道代谢产物乙酸、异丁酸、异戊酸以及Akkermansia菌属相关;BTF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肠道代谢产物乙酸、丁酸以及毛螺菌科、乳酸杆菌属和Allobaculum菌属存在关联。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持久性的应激暴露(慢性应激)与抑郁症、焦虑症等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杏仁核是大脑表达和调控情感的核心脑区,在恐惧、焦虑等负面情感(情绪)的发生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杏仁核亦是应激损害大脑功能尤其是情感功能的重要靶区。静息状态下,杏仁核的活动呈高度抑制状态,但在慢性应激时这种高度抑制状态常被解除,进而引起杏仁核神经元过度兴奋,这与慢性应激引发的过度焦虑密切相关。与其他脑区类似
恐惧(fear)是指当个体感知到危险或潜在威胁时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情感状态、并对危险作出行为和生理上的反应。适度的恐惧有助于个体趋利避害,而过度恐惧、例如罹患创伤后应激综合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恐惧症(phobia)等则会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因此对恐惧进行有效消退尤为重要。5聚体A型γ-氨基丁酸受体(type A GABA receptor,
高品质的氮化硅粉体对物相、杂质含量以及形貌有严格要求。对物相和杂质含量这两个指标,学术界和产业界已经研究多年,具备了较成熟的理论和方法;而对形貌这个指标,则还很缺乏研究和理解,没有形成有效的调控手段。相比不规则形状颗粒,球形或类球形颗粒的氮化硅粉体较有利于陶瓷烧结致密化,提高产品性能;氮化硅晶须材料可作为增韧相或导热相应用于复合材料,并且由于其纳米尺度效应在光电半导体领域有应用潜力。前者迄今只有日
学位
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由于其优异的形貌稳定性和机械鲁棒性,在大面积柔性器件的制备中具有巨大潜力。目前,高性能的聚合物受体较少,导致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与小分子受体太阳能电池效率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从小面积器件到大面积器件,材料对印刷工艺的适应性差和效率损失大仍然是巨大的挑战。本论文主要基于对光伏材料结构与器件性能之间的关系理解,围绕改善聚合物受体的光谱吸收、优化活性层形貌,设计合成了一系列
核聚变能具有经济性能优越、安全可靠、无环境污染等优势,被认为是最有希望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能源。钨及钨合金因具备高熔点和优异力学性能等优势被认为是聚变堆装置中极具潜力的面向等离子体材料。但极端服役的环境给它们的应用提出了巨大挑战,特别是钨脆性问题及材料的氢同位素滞留行为,研究至今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验中研究仅获得了有限温度下钨的增韧机制,典型合金元素对氢在钨中行为的影响研究不够系统,氢逃逸到
作为一种新型碳纳米材料,碳量子点(CQDs)的表面官能团类型丰富且可调,是其诸多应用的基础。因此,如何进行精确的调控以达到目标性能的优化成为了重要的科学问题。在CQDs的制备方法中,水热法可进行一锅式掺杂调控,当进一步以生物质作为前驱体时,被誉为一种绿色技术。为此,本文以天然植物为碳源,利用水热法进行了CQDs的自掺杂调控和杂原子掺杂调控,通过分析其形态与结构变化,探讨了CQDs的形成及掺杂机理;
贝类是水生态系统的初级消费者,在底栖动物中占优势。蓝藻水华产生的微囊藻毒素严重影响了贝类的生存,贝类可以通过直接的摄食活动将MC快速地富集在体内通过产生活性氧簇引起贝类机体氧化系统失衡,以致细胞损伤。选择性自噬和Keap1-Nrf2通路是主要的抗氧化应激途径,氧化剂可通过多条信号途径诱导细胞产生自噬和激活Keap1-Nrf2途径以缓解氧化损伤。Keap1-Nrf2的激活途径分为经典途径和非经典途径
铜(Cu)基复合材料以其优异的导电、导热性能、耐腐蚀性以及良好的成型加工性能而被广泛关注。钨(W)、碳化钨(WC)颗粒增强的Cu基复合材料得益于Cu的高导电性和导热性以及W、WC的高强度、高硬度、良好的高温稳定性和抗机械磨损性能,使W-Cu、WC-Cu复合材料在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电阻焊接电极,接触材料,换向器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W-Cu、WC-Cu复合材料研究的主要方向仍然是通过组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