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论文是身份认同理论视域下对哈萨克斯坦的语言政策的研究。语言政策不仅可以影响语言的使用,同时作为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能影响多民族社会中的民族关系。因此,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语言政策解决语言问题,维持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族际间关系的和谐,对每个国家而言都十分重要。哈萨克斯坦上世纪90年代获得独立。自独立的30年来,哈萨克斯坦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取得快速发展。同时,哈萨克斯坦努力构建国家身份认同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是身份认同理论视域下对哈萨克斯坦的语言政策的研究。语言政策不仅可以影响语言的使用,同时作为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能影响多民族社会中的民族关系。因此,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语言政策解决语言问题,维持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族际间关系的和谐,对每个国家而言都十分重要。哈萨克斯坦上世纪90年代获得独立。自独立的30年来,哈萨克斯坦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取得快速发展。同时,哈萨克斯坦努力构建国家身份认同和民族身份认同,身份认同在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刚刚独立的一个国家来说,确定官方语言是首要任务之一。因为语言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象征,语言承载着国家的方方面面。独立后的哈萨克斯坦颁布了一系列语言法,确定俄语为族际交流语言,哈语为国家官方语言。并制定了相关的语言政策。哈萨克语是哈萨克斯坦古今文化传承的守护者和当代哈萨克斯坦多民族语言环境的核心。自哈萨克斯坦脱离前苏联获得独立之后,其民族政策取向经历了由“主体民族化”到构建“国家民族”的过程。作为中亚最后一个独立的国家,哈萨克斯坦在语言及文化政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探索,以确保国家、民族的独立性,其新语言政策也考虑到了全哈萨克斯坦人民的利益和各民族的语言权利,例如交流、抚养、教育等工作语言的自由选择。2013年4月24日,在哈萨克斯坦第二十次人民议会上,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提到:“在拥有独立主权的哈萨克斯坦境内有着100多个民族,没有一个民族会失去自己的语言。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需要一个更稳固的基础,而统一的关键因素是国家语言——哈萨克语。”通过确定官方语言,可以看出哈萨克斯坦对身份认同的重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哈萨克斯坦的语言政策,通过分析哈语和俄语的现状,以及哈萨克语的拉丁化改革进程,总体概括哈萨克斯坦的语言现状,了解语言政策立法,理清语言政策的发展阶段及特点,进而分析在身份认同理论视域下哈萨克斯坦的语言政策实施的原因。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哈萨克斯坦的语言政策的方式是温和的,俄语和哈语并行,哈语作为国家官方语言来说,地位要高于俄语,然而俄语作为族际交流语言,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所改变。在未来哈萨克斯坦的三语教育政策将进一步推进并且逐步完善。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民族学方法和跨学科研究法。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哈萨克斯坦的语言政策和身份认同理论结合起来,在身份认同理论视域下研究哈国的语言政策出台的原因,理清语言政策的不同阶段,对相关领域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本文共有五部分构成。前言、正文三章和结论。前言中主要论述学位论文的选题意义、撰写目的、任务及学术创新性。在正文第一章中概括介绍身份认同理论及哈萨克斯坦的身份认同表现。第二章介绍哈萨克斯坦的语言政策和相关的语言法,进一步分析哈国语言政策的阶段内容。第三章叙述哈国语言政策的原因及分析其所带来的影响。结论部分总结语言政策的特点及对其未来发展进行预测。
其他文献
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是最成功,最受欢迎的俄罗斯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享誉全球,被翻译成了 30余种文字。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凭借小说《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成为第一位获得俄罗斯布克奖的女性。乌利茨卡娅的语言细腻简洁,擅于使用口语体塑造人物形象,特别是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俄罗斯女性文学形象。本论文是在翻译当代俄罗斯女作家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所著中篇小说《生活的艺术》前三章的基础上完成的。《生活的艺术》讲述了主
20世纪末,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对高素质人材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强烈。面对新的社会需求与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对高素质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日语作为中国国内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语种,近些年来日语研究生教育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日语研究生作为本专业学术研究的生力军,其学术素养的发展也逐步引起学界关注。然而目前我国关于日语研究生学术素养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鉴于此,本研究
論文以商代甲骨文、商代記名金文、考古發掘器物等的形體為主要材料進行分析,研究對象為商代甲骨文中構成“戈”“戌”“戉”“或”“戊”等五個字的單字符。對相關字符窮盡式收集,同時進行分類,以期確定字符的演變軌跡與最原始形體,此過程中利用殷墟甲骨文分期分類理論。其次根據最原始形體窮盡式收集歷來學者對每個字符的字形義分析觀點。將每個單字符與同時期的商代記名金文進行對照同時分析,找出兩者之間的字形特征,以期選
成绩报告作为测试及利益攸关者之间的重要“桥梁”,备受研究者关注。国外学者曾就成绩报告的编制目的、过程、内容、版式等方面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经验。国内也愈发重视成绩报告的重要意义。近年来,考试成绩报告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然而,聚焦于国内大规模语言考试成绩报告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国才考试”自2016年推出以来受到了众多考生和用人单位的认可,近年来国才师生也表明了对进一
1955年,米兰的费特里奈利出版社(Feltrinelli)推出了由意大利作家、翻译家卢奇亚诺·比昂恰尔迪翻译的《〈阿Q正传〉和其他故事》(La Vera Storia di AhQ eAltri Racconti)。该书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英译《鲁迅作品选集》(Selected Stories of Lu Hsun,1954)为基础转译而成,是第一部意大利语的鲁迅著作;在此之前,被译介为意大利语
“预设”这一概念由西方的学者率先引入到语言学,探讨其在语义层面以及语用层面的功能及意义。自20世纪70年代起,汉俄语言学学者都开始在西方预设理论的基础上,对预设加以本土化研究。尽管理论基础相同,汉俄语言学的预设研究却呈现出不同的态势,在研究方向、研究成果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都有所差别。汉语学者对于预设的研究更多是仿照西方语言学,利用西方的理论对汉语进行预设研究,近年来研究主要集中在预设触发语以及预设
体(вид)范畴是俄语语法的重要范畴之一,往往也是中国学生学习俄语的难点,因为汉语中缺少强制性的二元对立的体范畴。而体貌(аспектуальность)语义范畴是所有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因此,本文试图从功能-语义的层面出发,探讨体貌范畴在俄汉语中的表现方式,建立起俄汉语的体貌功能语义场,分析这两种体貌功能语义场的异同之处。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俄语和汉语体貌功能语义场,试图在功能语义场的框架下对比分析俄
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不断发展,机器翻译技术已日趋成熟,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机器翻译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翻译速度,降低了翻译成本,然而机器翻译也存在问题,需要人工通过译后编辑加以改进。从语篇连贯角度研究人机翻译差异,对于指导译后编辑工作、提高机器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采用基于文本的研究方法,参考韩礼德关于衔接的论述、Hoey的词汇理论、van Dijk的语义连贯理论建立了针对语篇连贯的分析框架。
2021年8月,亚太地区骨科专家小组制定了《亚太膝关节和髋关节置换术和髋部骨折手术静脉血栓栓塞共识:药物性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主要内容涉及药物性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详细介绍了目前骨科常用的预防血栓的药物及疗程,骨科大手术预防方案之间的差异,以及针对骨科的血栓和出血风险的评估等。该文对其进行解读,为骨科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提供参考。
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母语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语言教学的初级阶段。虽然有些教学法支持“尽量不使用母语”这一观点,但目前,愈来愈多的研究者认为,适当的母语使用可以缓解教学过程中的压力,并且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语码转换(语码转换)是母语在教学中使用中的代表形式之一。近年来,语码转换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话题。许多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语码转换的动机、作用、分类等等。探讨该话题的教育学家也不在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