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语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学术素养培养现状研究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cheungq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末,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对高素质人材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强烈。面对新的社会需求与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对高素质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日语作为中国国内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语种,近些年来日语研究生教育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日语研究生作为本专业学术研究的生力军,其学术素养的发展也逐步引起学界关注。然而目前我国关于日语研究生学术素养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鉴于此,本研究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手法,在厘清学术素养概念及其内涵的基础上,基于数据对我国日语专业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素养的培养现状进行了探究。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已有研究多见于教育学、社会学领域,主要围绕学术素养的内涵构成、存在问题以及培养建议展开。在研究方法上,以思辨性研究为主,缺乏实证数据。目前,国内还未见以日语专业研究生为调查对象的相关学术素养的研究,所以本文旨在把握日语专业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培养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建议,以促进我国日语专业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培养。本研究设计了以下三个研究课题:(1)制作适用于中国日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素养调查问卷。(2)详细探究中国日语专业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培养现状。(3)探究影响日语专业研究生学术素养培养的因素。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了质、量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首先,笔者对7名日语专业研究生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使用KJ法分析了访谈数据,在参考已有研究中相关问卷的基础上制成了本研究所使用的《中国日语专业研究生学术素养调查问卷》,并在全国高校的日语专业学术型研究生中展开调查。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01份。借助SPSS统计软件对相关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主要研究发现:1.关于日语专业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培养状况①日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素养由“学术意识”(因子1)、“学术知识”(因子2)、“学术兴趣”(因子3)、“学术能力”(因子4)、“学术规范”(因子5)这5个维度构成。从这5个因子的综合得分来看,当前日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素养整体呈中上等水平。其中,因子1“学术意识”、因子2“学术知识”以及因子5“学术规范”的平均值高于学术素养总平均值;因子3“学术兴趣”以及因子4“学术能力”的平均值略低于学术素养总平均值。②由学术素养5个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可知,因子1“学术意识”和因子3“学术兴趣”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572);因子2“学术知识”和因子4“学术能力”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452);因子4“学术能力”和因子5“学术规范”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542);因子1“学术意识”与因子2“学术知识”、因子3“学术兴趣”以及因子5“学术规范”之间均呈现较弱程度的正相关。③不同年级之间,学生的学术素养存在差异。其中,在因子1“学术意识”和因子3“学术兴趣”这两个方面,研究生一二三年级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因子2“学术知识”、因子4“学术能力”和因子5“学术规范”,则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有所增强。④从与论文发表和学会发表相关的学业成就满意度的视角来看,关于学术素养的培养现状,选择“不太满意”“一般”的日语专业研究生有很多。可以推测,当前日语专业研究生对于自己的学业成就并不那么满意。但从年级来看,随着年级的增长,日语专业研究生对其学业成就的满意度也略有提升。2.影响日语专业研究生学术素养培养的因素①关于研究生自身,选择“致力于学术研究”的人最多,占全体的63.3%,从该点可知有半数以上的日语专业研究生持有内发性动机进入研究生院学习。此外,也应看到当前日语专业研究生的读研动机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根据本研究调查结果,发现有近半数的日语专业研究生并不了解学术研究的情况下而选择读研,且有多数日语专业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遇到了困难。②关于指导教师,当前课内指导是最主要的形式,此外还有文献介绍、布置学习任务、课外指导等多种多样的指导形式。虽然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较为积极上心,但也应看到还存在教师因工作繁忙而无法对研究生进行充分指导的现象。③关于学校管理,主要从授课方式、使用教材、成绩评价方式以及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来进行讨论。从授课方式来看,当前学校的授课方式多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演习课程和以教师为主导的小型课堂的形式;关于教材,其使用也更为丰富;关于成绩评价方式,重视以论文等方式对学生的研究能力进行评价。但也应看到关于课程设置还存在一些不足——公共必修课略多、论文指导课开设不足等。本研究基于以上研究结果,针对目前日语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培养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促进研究生学术素养的提升。第一,加强日语专业研究生入学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培养研究生的学术兴趣。教师应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升思维能力。第二,研究生教育应重视研究生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位论文的质量。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学术训练,学校应开始相关论文指导课,以巩固学生的学术研究基础。第三,研究生导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除了在课上激发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外,课下也应关注研究生的研究进展,多于学生交流,多为学生创造与外界进行学生交流的机会。
其他文献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跨国家、跨组织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相应地,企业和研究人员也逐渐开始考虑,如何使文化异质、短期的团队快速运作起来,如何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这时,亲和需求便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本文将此背景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旨在探讨亲和需求的满足形式和对个人及团队的影响,以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的选题动机在于以下两点:1)在跨文化团队中,为满足亲和需求而展开
在独立之后,非洲法语国家的私法制度与前殖民国家的私法制度密切相关。近二十年来,这些国家根据其国家主权分别发展了它们的立法,即使在非洲统一法律的愿望是通过次区域的尝试实现的,但收效甚微。1993年在路易斯港成立的非洲统一商业法组织(OHADA)致力于非洲商业法的标准化。这是通过在社区一级在商业法、特别是商业法、公司法和担保权利法的基本领域通过其各种统一法令来实现的。从一体化的角度来看,它还在考虑大型
穿过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庄子》文本以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和耐人寻味的语言表达,吸引着后来不可胜数的文人、学者紧随其后。他们或探佚其人,或研究其文,推动“庄学”日益蓬勃,积累日益丰厚。在我国传统“庄学”研究中,对《庄子》文本的研究多集中于对“道”的探知、对《庄子》中人生哲学、美学思想的追索等方面。而西方法语世界里,自1945年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发表以来,对“身体”的认知和讨论引起学界兴趣。
“原儒”问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界的热点和焦点,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面对西学的冲击和中学内部儒学的式微,中国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积极反思儒家文明以及思考在西学的冲击下如何定位儒家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作为一名致力于研究中国早期文明的美国学者,顾立雅的相关著述不可避免地涉及“原儒”的问题。本文围绕“原儒”这一核心问题,从“儒”的内涵和儒道关系这两个层面比较分析顾立雅和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
1930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远渡重洋,为大洋彼岸的美国带去了他精彩的京剧表演艺术,收获巨大成功,在此后的九十余年时间里,“梅兰芳访美”始终是戏曲海外传播史上最经典的案例。此前学界对于“梅兰芳访美”的研究,更多侧重于对其文化意义和艺术水准上的探究,本文将从实践出发,在现代管理理论的框架下,分析和探寻梅兰芳访美对当下戏曲海外传播实践的意义。本文首先将分析梅兰芳访美的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最直观表现为事件在报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应用胫骨侧个性化髓外定位技术截骨后胫骨假体冠状位力线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1月—2021年6月接受初次TKA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70例(210膝)患者临床资料。其中,77例(96膝)胫骨侧采用传统髓外定位技术(传统定位组);93例(114膝)采用个性化髓外定位技术(个性化定位组),即结合胫骨解剖形态特点,
在现代日语中,使役被动表达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各种意义上来说,使役被动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表达方式。可令人意外的是,以使役被动为中心的研究却并不多。以使役被动表达的语义为中心的研究就更少了。使役被动表达的内核是什么、现存的使役被动的语义二分法(即将使役被动的语义分为「被役(強制)」和「誘発」两项)是否合适、使役被动的定义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仍处于待解决的状态。以此为背景,笔者开始了关于使役被动表达的语
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选举是在美国民粹政治力量增长的重要体现。许多学者认为,特朗普关于美国移民政策的主张是他赢得总统选举的重要原因之一。鉴于移民问题对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的重要性,深入研究特朗普在2016年竞选期间关于移民问题的态度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借用本杰明·莫菲特(Benjamin Moffitt)的危机制造(performance of cr
哲学共有四个基本论域,认识论是哲学的第三个基本论域,其他三个分别为宇宙论、本体论和目的论。从勒内·笛卡尔开启的近代哲学一直到伊曼努尔·康德,认识论堪称哲学最重要的分支。认识论是一种关于认识(或知识)的学说,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和产生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即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其最核心的问题分别是
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是最成功,最受欢迎的俄罗斯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享誉全球,被翻译成了 30余种文字。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凭借小说《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成为第一位获得俄罗斯布克奖的女性。乌利茨卡娅的语言细腻简洁,擅于使用口语体塑造人物形象,特别是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俄罗斯女性文学形象。本论文是在翻译当代俄罗斯女作家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所著中篇小说《生活的艺术》前三章的基础上完成的。《生活的艺术》讲述了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