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区域发展越来越重要,区域竞争力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取发展机会的源泉。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除了重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以外,更增加了新的内容,改进了以往单纯以GDP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更提倡人与自然、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我国的中部地区作为“承东启西”的特殊区域,长期以来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预期的发展水平,导致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如何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优势,即充分利用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来加速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新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在2004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部崛起”的提法,首次出现在2005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当中:实施西部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可以看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中国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弄清楚区域内的竞争优势,挖掘区域新的增长点和潜在发展方向,改变传统为追求GDP的高速增长而不惜以环境、资源为代价。由于GDP的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各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20世纪后期,各国学者开始利用多指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评价研究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是在如何发展中部地区特别是湖北发展的背景下,试图建立一种全面衡量各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对区域竞争力指标的定性和定量的深入研究,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它有助于客观地分析、比较和评价一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的发展轨迹。建立区域竞争力指标体系后,可以定量地分析任何一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进而进行综合竞争力的横向和纵向量化比较,从而客观地评价一个区域发展的历程和态势;它有助于客观地分析、比较和评价一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的发展轨迹。建立区域竞争力指标体系后,可以定量地分析任何一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进而进行综合竞争力的横向和纵向量化比较,从而客观地评价一个区域发展的历程和态势,本文希望能够为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管理和宏观调控进行绩效评估提供一种评价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