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荪,是一种名贵的食药兼用真菌,其部分活性成分特别是多糖类具有提高身体免疫力、降血压、降血脂、抗衰老、防腐、抑菌、抗肿瘤等功效。贵州民族地区野生竹荪资源丰富,但近年来受到各种因素影响,野生竹荪种质资源不断下降。文章应用民族学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对贵州民族地区群众就野生竹荪的认知情况、利用情况及减少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同时,采集野生竹荪,进行菌株分离、培养和保存,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这些菌株进行生物遗传多样性分析。结合民族学调查及生物学研究结果,分析贵州民族地区对野生竹荪开发利用情况及其种质资源现状等,为后期竹荪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据调查,在对竹荪的认知和使用方面,汉族聚居地方如贵州毕节、遵义等地的群众对野生竹荪的认知度较高,民众除将竹荪用于食用外,还常利用竹荪配制强身健体的药酒;而在黔南、黔东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当地群众仅从竹荪的形态特征判定其为一种蘑菇,并用当地民族语言赋予其意义,但很少利用竹荪。近年来,由于竹荪所依赖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野生竹荪年采集量不断下降,使得各地民众、特别是年轻群体对野生竹荪的认知度不断降低。基于野生竹荪资源的不断下降,非常有必要对其生物遗传多样性现状进行分析并保存野生菌种。本项目从贵州民族地区共采集了34株野生竹荪菌株和野生鬼笔菌株。根据采样地的相关性和外类群选择等因素,从中选择了23株野生菌株(包括19株野生竹荪菌株和4株野生鬼笔菌株)进行生物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首先对部分竹荪的完整18S r RNA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克隆、测序(长度为1805 bp)和比对,对其种属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扩增其ITS(ITS1+5.8S+ITS2)片段并测序(序列长度在501-531 bp之间),以中国科学院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CGMCC)保藏的长裙竹荪(编号为:Y550)为标准参照物,以红笼头菌(Clathrus ruber)为外类群,对其生物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根据ITS片段的序列差异结果分析,除了4株鬼笔,其余的19株竹荪分为4个组,暗示贵州野生竹荪具有一定的生物遗传多样性,但同组的菌株与地理分布没有现明显的联系。基于上述研究,贵州不同民族地区民众对竹荪的认知度和使用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随着野生竹荪资源的减少,人们对竹荪的认知度整体上有所下降。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多方面分析贵州野生竹荪种质资源减少的原因,结合野生竹荪的生物遗传多样性现状,就竹荪资源的保护提出如下两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加大宣传力度,结合村规民约,提升世居民族物种保护意识,实施就地保护;二是建立野生竹荪种质资源库,加大竹荪遗传资源保护力度,实行迁地补救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