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能源紧缺和能源生产、消费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就是提高能源效率。研究能源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了以往关于能源效率、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空间效应、空间计量经济学以及 GWR模型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文献,总结出关于能源效率的空间效应研究以及将 GWR模型应用在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其次考虑到DEA模型中前沿效率均为1的局限性,选择使用超效率DEA分析方法对中国各省的能源效率进行测算,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全国平均能源效率以及三大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能源效率演变趋势和变异系数进行分析。 然后使用ArcView软件对1995-2010年中国各个省市区的能源效率进行地理投影,刻画出其演变格局以及演变态势,进而进行全局空间相关性以及局域空间相关性分析。 最后,本文分析了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确定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以及对外开放度为中国各省能源效率的五大影响因素。考虑能源效率的空间因素,选择使用GWR模型对各省市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局域回归分解,然后分别从五大影响因素的梯级划分以及各省际五大影响因素的排序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各省能源效率的差异性。基于以上基础提出对策和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1995-2010年期间,我国能源效率呈现出由东部地区到中部地区再到西部地区递减的梯度分布,这与我国区域经济水平的阶梯分布相一致。同时,东部地区对于提高我国整体能效的贡献显得尤其重大。样本期间,四大区块的平均能效均有一定的上升趋势。全国能效的变异系数呈现出稳态地缩小,东部地区也呈现出同样的特征。而中部地区的能源效率正在向东部地区趋近。西部地区内部省份的能源效率变化比较波动,并没有呈现出一个稳态。 第二、我国各个省份的能源效率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关系,空间集聚现象明显。能源效率高的省市相邻,且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能源效率低的省市相邻,且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第三、通过 GWR模型分析,各省域的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两变量与能源效率的相关系数均为负;而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贸易度以及技术进步与能源效率的相关系数均为正。且整体上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绝对值较大,对能源效率影响较大;对外贸易度以及技术进步的绝对值较小,对能源效率影响作用较小。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以及对外贸易度对能源效率的回归系数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不同地区能源效率的5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