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为中职语文引源头活水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battlel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堂公开课引发的思考,拘谨封闭的语文课堂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体现不了语文的美和灵性,只有开放才能让语文课堂美起来、活起来,才能使中职语文真正为学生所爱。
  【关键词】开放;中职语文;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苏东坡传》——一堂公开课令我受益匪浅: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的自由对话,是心灵的共鸣引发的升华,是一种被丰厚文化、崇高人格浸润的享受,而这一切源于——开放。开放让苏东坡走进了课堂,用他的一篇篇诗文展现魅力,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开放使学生们放开胸怀,自由对话,把苏东坡装进自己的心怀;开放是教师广阔的胸襟、渊博的知识、恒久的魅力。这堂课让我感悟:开放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中职语文课堂需要开放。
  一、开放内容,立体呈现
  (一)生活实际拉近距离
  陶行知说:“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要想使语文走进生活,就必须是语文教育与生活互相融合,做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所以中职语文的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学生爱好美食,一个“东坡肉”就令他们兴趣倍增,百姓感谢赠猪肉,火慢水少火候足,待它自熟君莫催。苏东坡的政绩和他乐观足智的特点可见一斑,他是文学家,也是美食家,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介绍苏东坡还是位酿酒实验者、工程师……学生越发惊奇,苏东坡多才多艺的形象就深入学生心田。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喜好入手,拉近了学生与教材、人物的距离,引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学生能更好地走进、走出文本。
  (二)关联知识促进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只局限于一篇篇孤零零“例子”的理解,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归纳总结,勾前连后,对教材进行再整合。
  可进行知识引申。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引申,不仅能巩固学生的知识,促进理解,而且能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思路,创新思维。讲到苏东坡,学生们自然会想起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这些诗文正是苏东坡思想、人格的写照,通过联想、回忆,苏东坡就立体地站在了学生面前。可以进行知识对比。与苏东坡有相同遭遇的文人很多,白居易感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的悲苦,听到琵琶声辄青衫湿透,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通过对比,苏东坡虽遭贬谪而自在安然的状态和他乐观旷达的心怀展露无遗。
  二、开放形式,趣味互动
  (一)合作教学提能力
  合作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互教互学,实现知识互补,能力共进的教学过程。布鲁姆认为:要使“人人都能学习”,学生就必须人人参与教学活动。合作学习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人参与教学,通过合作预习、研讨、评价等方式,能让每个学生参与课堂,实现教学相长。苏东坡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全才文人,预习时,不仅教师,学生也分组查找相应资料,丰富对苏东坡的认知,课堂上互相交流、沟通,跳出了教材框子,立体地把握了苏东坡。
  (二)探究教学促思维
  探究教学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互相引导,最后解决疑难。布鲁纳“发现法”强调,教学既非教师讲,又非学生听,而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去概括、去亲自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发展他们目的的过程。这种方法能培养学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中国历史上文化名人很多,林语堂为什么单单为苏东坡作了传呢?这个问题让学生由粗略到深入的探讨,首先是他喜欢苏东坡,然后想他喜欢什么?喜欢到什么程度?为什么?如此从关键问题出发,借助教材和合作资料,层层抽丝剥茧,通过探究师生既把握了苏东坡,也理解了林语堂,领悟了《苏东坡传》所给予我们的巨大精神、文化价值。
  (三)活动教学激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他们投身教育实践,而活动教学法,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以学生为中心的形式自由的教学法。通过《苏东坡传》等传记的学习,班级组织“我心中的伟人”实践活动,学生写写、说说、拍拍自己心目中的伟人,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学习。这样开拓性的学习极大地释放了学生的潜能,很多学生展示出了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让其他人了解到,中职学生也有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有他们独到的感悟和追求。
  三、开放环境,全面提升
  教学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开放的教学环境要突出“以生为本”,创设便于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新环境。首先物理环境变革。改变传统固定的座位排列方式,让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和自己的喜好,多样化的设置座位,圆形、半圆形、星点型……多样化形式既令学生耳目一新,对于教学内容充满期待,也为师生交流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其次心理环境和谐愉悦。教师在教学中要热爱、信任并尊重每一位学生,尽量满足每一位学生的表现欲,为学生提供宽松积极的发展空间,创设出温暖阳光教学气氛,这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思维更活跃,发言更积极,学生们敢想、敢问、敢说,教学效果自然更好。第三思维空间还给学生。开放性的语文教学要给学生自由的思考空间,足够的自学时间,让他们能享有充分的广阔的联想时空,苏东坡“神仙般生活”是怎样的,要让学生能走进文本,展开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体会“神仙般”的感受,体悟苏东坡的情怀,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辅助学生感悟。
  语文是美的、充满灵性的,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语文的美,体悟语文的灵性,让语文深入学生的生活。封闭的,以本为本的教学根本不能体现语文的真谛,只有开放,才能让语文回归生活、回归个性、回归醇美。中职语文舍弃了一味求分的功利,摆脱了高考录取的压力,更需开放激发学生兴趣,开放提升学生能力,开放回归语文本真。
  (编辑:马梦杰)
其他文献
在《中华大字典》中“除”字义项众多,看起来纷繁复杂但实际上是个互有联系的严整系统,并非杂乱无章。为了能以简驭繁地掌握“除”的义项,本文将运用词义引申的规律以厘清“
【摘要】地名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杭锦后旗历史悠久,地名结构种类繁多,地名文化内容丰富。文章从杭锦后旗村镇名称入手,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其运用的修辞结构并探析其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杭锦后旗;地名;修辞;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杭锦后旗,地处河套平原,位于巴彦淖尔市西部,南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隔黄河而望,北于乌拉特后旗交界。“杭锦”即
【摘要】“满地黄花堆积”出自于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对于这一句话的理解,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在其注释中认为“黄花枯萎凋谢洒落一地”,笔者认为这样理解有失偏颇,无法更好地诠释出词人当时愁苦不堪的心境。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同时也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词人的情感,笔者认为此时的“满地黄花堆积”不是说黄花凋残一地,而是指黄花盛放枝头。  【关键词】《声声慢》;黄花;堆积  【中图分类号】G633 【
【摘要】《氓》其作为一篇从女性视角出发自述由甜蜜恋爱到私定终身到悲剧婚姻的情感变化过程的叙事长诗,用词精准、语言优美。本文拟对文章关键词进行品析,旨在对文章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氓;关键词;品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关键字词品析对于理解整篇文章具有重要的影响。燕卜荪强调“挑选出以这个和总要的词语给予分析,力图从词的意义出发阐释该作品”,这一方法的正是“词义分析法
期刊
税收信用作为衡量征纳双方信用的重要指标,建立健全税收信用体系可以将道德约束、法律法规约束和制度约束相结合。这对于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保证我国税收收入的持续、稳定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