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媒体危机话语的对比研究——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为例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hua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对中国的人民网和美国的《纽约时报》网络版关于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为了找出中西媒体话语的不同点及其深层文化根源。   一直以来,危机话语的研究大都采用西方的理论,很少使用中国文化话语研究的方法。为了超越这一局限,本文结合采用中西方的方法,即使用了蒂莫西·库姆斯危机管理中三个宏观阶段分析框架和施旭的多元文化话语研究方法。在此框架内,本文所选的语料是刊登在人民网和《纽约时报》网络版的关于哥本哈根会议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共317篇新闻报道。本文对所选语料进行分析并找出其中的不同点及深层文化根源。   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媒体话语是和谐式话语而西方媒体话语更倾向于冲突式话语。主要原因在于不同国家的媒体对环境保护内涵的不同理解,以及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   本论文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拓展了话语分析的范围。前人的研究往往只注重对政治、种族歧视和经济等新闻报道的研究,而对环境新闻报道很少问津。其次,本研究证明结合蒂莫西·库姆斯危机管理中三个宏观阶段分析框架和施旭的多元文化话语研究方法在新闻报道研究中是切实可行的。最后,本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提高读者阅读新闻的文化意识并促进跨文化的对话。  
其他文献
英国小说家安吉拉·卡特(1940-1992)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女巫”。她擅长经典童话改写,其作品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她的代表作品《染血之室与其他故事集》更是备受
本文以公益广告为语料,以Panther&Thornburg(1997,1998)年提出的言语行为转喻和行为场境理论为基础,以场境四个组成部分及组合方式为标准对公益广告言语行为进行研究,提出七种言
近年来教育公平作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认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并且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
学位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市场的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与境外的企业和机构开展合作,中外之间的商务会谈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在这些商务会谈中,活跃着一个至关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是英国当代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最后的遗嘱》在1996年夺得了当年度的布克奖,奠定了他在当代英国文坛的重要地位。然而,虽然他的另一部小说《洼地》在19
本文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角度,主要以Norris的多模态互动分析理论为框架,对模拟商务谈判比赛中参赛人的多模态交流方式进行分析,旨在发现表意模态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模态在竞争式
在政府作出重大决定中,战争是最艰难也是争议性最大的,尤其是战争与道德有关时,因为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各个国家对于道德是非标准有着不同的理解,一场在一个民族看来是正义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