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禄丰晚三叠世一平浪植物群中双扇蕨科和本内苏铁目占主导地位,代表了典型的中国南方型晚三叠世植物群。前人对一平浪植物群化石植物叶部形态进行了较详细的系统分类学研究,但在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等方面涉及较少工作。通过对禄丰一平浪矿区上三叠统普家村组、干海子组和舍资组的大规模野外采集工作发现,当前植物群中苏铁杉类植物非常丰富,且保存了大量昆虫蚀迹。我们通过对1840枚苏铁杉类植物标本及其保存的昆虫遗迹进行初步研究,获得如下结果:当前植物群中苏铁杉类植物包括苏铁杉属的间离苏铁杉Podozamites distans(Presl)Braun(640 枚)、欣克苏铁杉 Podozamites schenkii Heer(213 枚)、副披针苏铁杉Podozamites paralaneolatWu(88枚)和华南苏铁杉Podozamites austro-sinensisWu(161枚),费尔干杉属的疏脉费尔干杉Ferganiellapaucinervis Li(20枚)和苏铁杉型费尔干杉Ferganiella podzamioides Li(342枚),以及准苏铁果属的斯瓦比准苏铁果Cuyadocarpidium swabii Nathorst(8枚)和爱尔特曼准苏铁果 Cycadocarpidum erdmannii Nathorst(8 枚)共 3 属 8 种。中国中生代苏铁杉属时空分布的分析表明,我国苏铁杉属植物最早在东北地区早三叠世出现,晚三叠世时其多样性及分布点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达到最大值,中侏罗世时其多样性和分布点逐渐减少,晚白垩世后完全消失。苏铁杉属的时空分布很可能是古气候、古地理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在1417枚苏铁杉中有17枚出现昆虫蚀迹(占苏铁杉属总数量的1.2%),在407枚费尔干杉中有15枚出现昆虫蚀迹(占费尔干杉属总数量的3.69%),这些昆虫蚀迹按功能性取食(伤害)类型可分为5类,包括:外部取食类型——边缘取食类型(marginal feeding)、中央取食类型(hole feeding)、表面取食类型(surface feeding),内部取食类型——刺吸取食类型(piercing&sucking)、潜叶取食类型(mining)。其中,Podozamites distans(Presl)Braun 中昆虫蚀迹为DT96 型(占苏铁杉属总数量的0.21%)、DT012型(占苏铁杉属总数量的0.07%),Poddozamites austro-sinensis Wu中昆虫蚀迹为DT128型(占苏铁杉属总数量的0.07%),PodozamitesparalanceolatasWu中未出现昆虫蚀迹,Podozamites schenkii Heer 中昆虫蚀迹为DT31型(占苏铁杉属总数量的0.07%),Podozamites sp.中昆虫蚀迹为DT8型(占苏铁杉属总数量的0.14%)、DT96型(占苏铁杉属总数量的0.07%)、DT210型(占苏铁杉属总数量的0.42%),Ferganiella paucinervis Li中未出现昆虫蚀迹,Ferganiella podozamioides Lih中昆虫蚀迹为DT8型(占费尔干杉属总数量的1.47%)、DT15型(占费尔干杉属总数量的0.25%)、DT94型(占费尔干杉属总数量的0.98%)、DT128型(占费尔干杉属总数量的0.25%)、DT214型(占费尔干杉属总数量的0.74%)。由此可见,昆虫对苏铁杉类植物的伤害主要为潜叶取食和中央取食。以上5类虫迹表明在晚三叠世,云南禄丰地区的昆虫与苏铁杉类植物之间存在多种相互作用关系,但总体比例不高。当前研究通过提供苏铁杉类植物的分类、昆虫取食类型等信息,为禄丰晚三叠世苏铁杉类植物的多样性及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提供相关化石证据,为进一步了解晚三叠世陆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提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