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转喻视阈下语篇衔接连贯功能研究——以《牡丹亭》为例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zes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作为传统语言现象,转喻通常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Lakoff和Johnson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于1980年出版以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作用开始进入人们视野。传统修辞学中,转喻是以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语的过程。在认知语言学的视野下,转喻的范围较传统修辞学已广泛许多。转喻的定义得到扩展,它不仅是词语层面的替代,更是一个概念与另外一个概念的替代转换,其研究范围从表层的词汇层面逐渐转向语篇层面。衔接和连贯作为语篇分析的重要内容,其背后是否存在转喻机制,转喻如何在衔接和连贯中发挥作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在Al-Sharafi语篇转喻研究基础上,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衔接连贯相关理论,采取定性研究的方法,选取了中国古典文学戏剧文本《牡丹亭》为语料,在认知转喻的框架下对转喻的衔接连贯功能进行探讨。  研究发现:1)从语篇转喻视角看,转喻与衔接和连贯关系密切。其中衔接可被视为转喻机制主要在语篇形式层面上的体现,而连贯为转喻在语篇认知层面上的连接。2)语篇转喻可有效地阐释《牡丹亭》文本衔接手段中的指称、替代、省略及词汇衔接。通过形式代概念、形式代事物、形式代形式、概念代形式以及事物代形式五种转喻关系,语篇在形式层面达到衔接。3)语篇转喻对语篇连贯亦具有强有力的解释力。在《牡丹亭》中,转喻通过激活认知结构如图式、脚本和场境,以及转喻推理来达到语篇连贯。  本研究从认知转喻的角度出发,拓展了转喻的研究层面,进一步证明了语篇转喻理论对语篇衔接和连贯现象具有强大解释力。此外,以古代戏剧文本《牡丹亭》作为语料,亦有益于多角度地进行古代文学鉴赏。
其他文献
教师话语是教师向学生传达信息的基本方式,也是控制学生行为的主要手段。学者们对教师的话语量、提问方式及反馈方式进行大量研究。教师反馈是课堂交互的关键所在,成功的语言学
朱利安·巴恩斯(1946--)是英国当代杰出的小说家。2011年,他凭借《终结的感觉》夺得了“布克奖”。《终结的感觉》延续了他一贯以来对记忆、历史和身份的探索。小说分为两部
如今,虽然很多语言学家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的研究仍然是一个很新的领域。因此,本文试图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对最近的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移民文学和后殖民文学开始兴起和繁荣。 英国文坛的情况也是如此。 自从印裔英籍作家V.S.奈保尔于1971年以及另一位印度裔小说家拉什迪于1981年获得布克
“石化”最早是由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来的,用于描述语言学习的停滞现象。这一术语的提出引起了我国学者的普遍关注,其关注焦点是针对于普通高校
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形式用另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行为,其目的是沟通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并使之得以交流。文学作品是由美的语言、艺术的语言所构成的,所以文学翻译不同于其他
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来自德国习明纳(Seminar,译为讨论课),经柏林大学的改造及洪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育理念渗入,发展成为一种讲座制度形式:教学-科研研讨班,也是
随着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商务信函作为商业交流的手段之一,在商业事务中日益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它人们可以交流信息,联系业务,商谈贸易,处理问题,传递友谊等。而在商务沟通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