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作为传统语言现象,转喻通常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Lakoff和Johnson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于1980年出版以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作用开始进入人们视野。传统修辞学中,转喻是以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语的过程。在认知语言学的视野下,转喻的范围较传统修辞学已广泛许多。转喻的定义得到扩展,它不仅是词语层面的替代,更是一个概念与另外一个概念的替代转换,其研究范围从表层的词汇层面逐渐转向语篇层面。衔接和连贯作为语篇分析的重要内容,其背后是否存在转喻机制,转喻如何在衔接和连贯中发挥作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在Al-Sharafi语篇转喻研究基础上,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衔接连贯相关理论,采取定性研究的方法,选取了中国古典文学戏剧文本《牡丹亭》为语料,在认知转喻的框架下对转喻的衔接连贯功能进行探讨。 研究发现:1)从语篇转喻视角看,转喻与衔接和连贯关系密切。其中衔接可被视为转喻机制主要在语篇形式层面上的体现,而连贯为转喻在语篇认知层面上的连接。2)语篇转喻可有效地阐释《牡丹亭》文本衔接手段中的指称、替代、省略及词汇衔接。通过形式代概念、形式代事物、形式代形式、概念代形式以及事物代形式五种转喻关系,语篇在形式层面达到衔接。3)语篇转喻对语篇连贯亦具有强有力的解释力。在《牡丹亭》中,转喻通过激活认知结构如图式、脚本和场境,以及转喻推理来达到语篇连贯。 本研究从认知转喻的角度出发,拓展了转喻的研究层面,进一步证明了语篇转喻理论对语篇衔接和连贯现象具有强大解释力。此外,以古代戏剧文本《牡丹亭》作为语料,亦有益于多角度地进行古代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