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小麦-簇毛麦染色体结构变异体库的构建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eastfoot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 L.)是普通小麦的亲缘物种,抗白粉病、黄花叶病、眼斑病、全蚀病、锈病等多种病害,具有分蘖能力强、密穗多花、籽粒蛋白质含量高等特性,还具有抗寒耐旱的性状,是改良普通小麦基因资源的优质基因源。因此,培育含有簇毛麦染色体片段的易位系,尤其是小片段中间插入易位,能够更好的定位、转移和利用簇毛麦的有益基因。本研究基于此思路,用硬粒小麦-簇毛麦双倍体的花粉作为辐射材料,与中国春(Chinese Spring, CS)杂交再回交,利用细胞遗传学技术鉴定其后代,最终筛选只
其他文献
小麦籽粒品质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环境条件为转移的,温度是影响小麦籽粒灌浆的重要气候因子。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花后高温已严重影响了小麦籽粒品质的形成。本研究以温度敏感性差异显著的小麦品种扬麦16(YM16,热敏型)和徐麦30(XM30,耐热型)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符合温度日变化规律的控温试验,研究了花后不同高温水平及高温持续时间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及组分、淀粉含量及组分积累规律的影响。以下
水稻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高产稳产是维系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而优良株型是水稻获得高产的关键。在已报道的水稻理想株型模式中都要求生育后期的功能叶夹角较小且挺直,利于植株提高光合效率和增加产量。对泰国香籼"Khao Dawk Mali 105" (KDM105)辐射诱变产生的一个叶夹角变小、叶片较短且直立的突变体(short and erect, ser)进行了农艺性状的鉴定
本文以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为材料,进行了光温敏核不育系在延边地区的适应性实验和在人工控制低温条件下的育性转换实验,结果表明: (1)本试验中所采用的9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在延边地区自然条件下,株高、叶龄、分蘖等农艺性状和生长动态与常规对照品种吉玉粳基本一致,能适应本地区生长条件。 (2)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D14和D18在自然条件下花粉可育率、自交结实率(套袋结实率)、自然结实率(未套袋结
Actively pushing design knowledge to designers in the design process, what we call ’knowledge push’, can help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intelli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