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PN)是一种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目前,人们对疼痛产生的潜在机制了解尚不是很多,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对参与到PDPN中的核因子κB(NF-κB)和胱硫醚-β-合成酶(CBS)进行探讨。方法1.糖尿病大鼠机械痛过敏造模。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体重160-180g,随机分成链脲霉素(STZ)组和正常对照(CON)组,分别给予STZ(65mg/kg)和同体积溶媒腹腔注射。2周后,只有空腹血糖(FBG)>16.7mmol/l且机械性的脚爪撤回阈值(PWT)<5g的大鼠才可用于进一步的研究。绘制FBG、空腹体重(FBW)和PWT的时间过程曲线。2.应用NF-κB的拮抗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PDTC)阻断STZ诱导的机械性痛觉过敏。所有符合标准的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组/50ul、PDTC0.1ug/50ul组和PDTC1ug/50ul组。鞘内注射给药的模式为单独一次和持续1周每日一次。获得每种给药模式后的PWT时间过程曲线。3.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法观察分子的表达变化。提取大鼠的腰椎4-6(L4-6)段脊髓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进行蛋白的半定量分析,分别观察NF-κB、CBS在正常对照组和STZ组的表达,及CBS在STZ组、PDTC阻断后的表达。结果1. STZ诱导了糖尿病大鼠的机械性痛觉过敏。STZ组大鼠出现了明显的多食、多饮、多尿伴体重减轻的表现,FBG明显高于正常组,FBW和PWT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造模4周后PWT出现最低值。2. PDTC阻断了STZ诱导的大鼠机械性痛觉过敏。与NS组相比,PDTC组大鼠的PWT均出现了升高(P<0.05),于给药后2小时达到峰值,且连续一周给药后1ug组PWT升高幅度更大,作用效果一直持续到给药一周后的第四天(P<0.05)。3. NF-κB和CBS在蛋白水平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TZ组大鼠NF-κB、CBS的表达显著升高(P分别<0.01和<0.05)。经过PDTC的阻断后,CBS的表达明显低于NS组大鼠(P<0.01)。结论NF-κB和CBS均参与了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机械性痛觉过敏,且NF-κB介导了CBS的表达上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