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官吏犯赃防治研究 ——以赃罪连坐及舆论约束为中心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官吏犯赃是吏治的重要问题,如何防治值得探讨。唐代赃罪连坐制度作为“从重”惩处原则的集中体现,有必要探讨其制度设计及实际运行。而舆论约束作为防治犯赃的非强制手段,其具体施行及效用的探讨亦为唐代赃罪防治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本文欲通过整理唐代赃罪连坐的诏敕及案例,探讨唐代赃罪连坐制度及其实际运行。并选取唐代官吏犯赃具有特殊性的岭南、江南、关中及剑南四个地区,以岭南为例对比探讨唐代特殊地区赃吏特点及廉吏作为。以及从唐代官厅壁记、民众乞留及德政碑三方面出发,探讨官吏、民众及政府共同构成的舆论约束,由此探究唐代关于官吏犯赃防治的理念设计及实际效果。本文通过三章集中探讨,得出唐代赃罪连坐从制度设计来看,该制度反映出唐政府对于官吏犯赃的认知态度及以惩戒贪的中心意图;从实际运行来看,该制度在实际应用中,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官吏内部积极发举犯赃官吏,但有时会因帝王态度、官吏身份门第及政治斗争等因素出现偏差,背离制度设计本意。而唐代官吏犯赃特殊地区各有特点,如岭南地区官吏犯赃与海外贸易存在密切联系,江南地区官吏犯赃与江南经济开发、唐后期京官外官俸料钱的变化有关,关内、京畿道对比剑南道呈现出职官位卑赃多的特点,与京畿职官的特殊地位及职掌有关。地方官吏犯赃原因复杂,官吏群体内部的少数廉吏作为虽有短期防治效果,但仍显不足。另外唐代官吏犯赃的舆论约束是官吏、民众及政府共同构成的,具有统一性。唐代官厅壁记虽然理论上有助于劝廉戒贪,但官吏内部实际存在包容性,真实效果有限。民众乞留与德政碑在民意真实及德政碑文真实的基础上,有利于防治赃吏,反之则不然。这种三方共同构成的舆论约束背后隐藏着唐代地方考课、任期制及上情下达等制度痕迹及问题。概言之,唐代持续重视官吏犯赃的防治,政府、官吏、民众三方均有所作为,实际效果以官吏内部的自我约束最为薄弱,究其缘由在于官吏群体秉持的“中庸”之道。
其他文献
新时代文明实践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重视农村基层党建,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引领作用,调动各方力量,整合社会资源,践行"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不仅可以凝聚民心、引导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更能够通过传、帮、带、扶创新方式方法,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其中,"法治"作为"三治融合"的中坚力量,在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自治"与"德治"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乡村法治体系在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均存在客观局限性,使得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法治"薄弱化、虚置化、边缘化的困境。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法律体系,提高乡
文中就压力管道施工焊接质量控制方法展开论述,以提高压力管道施工质量。
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阜阳市已逐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法治乡村建设制度体系,法治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以法治为基本治理理念,形成了"党带群建、十户联治"等乡村治理品牌。但阜阳市法治乡村建设还存在村庄空心化趋势下自治活力不足、农民法治意识淡薄、民间法与国家法存在冲突、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应当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培育村民法治思维,发挥德治内涵优势,完善"三治融
基层是一块调色板,最能描绘出新时代的风采;基层是一块军容镜,最能折射出新时代的气质。基层社会治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战斗堡垒的作用,但也存在人员力量薄弱、法治建设滞后等问题。随着法治化建设的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对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水平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的基础在基层"(1)。因此,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法治化已成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组织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律知识,多措并举推动"七五"普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法治观念日益增强,乡村依法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期刊
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在防范涉众型经济犯罪方面存在巨大漏洞,农村成为包括涉众型经济犯罪在内的各类违法犯罪的重灾区。要加强农村治理主体多元化建设,创新、完善农村社会治理制度,全方位吸引人才参与农村发展和治理,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的扁平化,提高多元主体的治理能力,构建新型家庭关系和新农村社区两道防线,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在农村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防治。
乡村振兴是乡村的全面发展,促进乡村振兴需要法治统筹推进。立足于乡村基层,从乡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实际需求出发,可以建构促进乡村振兴的基层法治框架,它包含"人-地-事-权"四个基本维度。在人的维度,法治需要促进人才支持和民生保障,前者包括外来人才的服务和本土人才的培养,后者包括农业人口和农业转移人口的民生保障;在地的维度,法治需要保障各种土地权益,既包括农业转移人口在村庄的土地权益,也包括村庄内的农村
“民纪片”,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即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践拍摄的民族志电影,全称“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自1957年到1976年间,“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作品共16部,其中在云南地区拍摄的民族志电影就有7部。从字面上理解,这类影片毫无疑问的具有国家意识先导、“科普性”、“真实性”等特征,其拍摄的初衷也是作为国务院民族识别工作的影像资料留存,承载着“文化救险”及“民族确认”
本论文对火焰花(Phlogacanthus curviflorus (Wall) Nees)、唐古特瑞香(Daphne tangutica Maxim)和灰毛浆果楝(Cipadessa cinerascens (Pell.) Hand.-Mazz.)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学活性进行了研究。1、从火焰花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并鉴定了11 个化合物。其中5 个为新化合物, 通过波谱学和化学方法鉴定为火焰花